武大副教授解读:初五迎财神习俗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
武大副教授解读:初五迎财神习俗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
大年初五迎财神是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会通过放鞭炮、打扫卫生、供奉祭品等方式迎接财神。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财富的向往,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蔡磊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
迎财神习俗的起源
关于正月初五迎财神的起源,学术界有多种说法。蔡磊副教授介绍,一种观点认为这与财神爷赵公明元帅有关,相传农历正月初五是赵公明带领五路财神巡视人间、赏善罚恶的日子;另一种说法则与北宋名臣蔡京的生日有关,据说蔡京正是正月初五出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一习俗与“破五”“送穷”传统密切相关。
“破五”即正月初五,是春节期间诸多禁忌解除的日子。从腊月到初四,民间有许多禁忌,如不能打扫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而到了初五,这些禁忌就可以解除了。这种“破旧立新”的理念,也与迎财神的寓意相契合。
财神信仰的文化内涵
蔡磊副教授指出,接财神的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财富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生活元素。《尚书•周书•洪范》中记载的“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以及民间信仰中的“福禄寿喜财”,都赋予了财富重要位置。这种对财富的重视,一直延续到当代,如支付宝的“集五福”活动,就是现代版的财富祈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财神文化是一个多元杂糅的体系。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之别,也有佛教和道教财神之分。多数财神并非因为“富有”而成神,而是因“德”成神。这种现象体现了儒释道文化中修身养性、敬天法地等思想对国人财富观的影响。
财神信仰的历史演变
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黄景春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财神信仰的历史演变。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末年已出现购买“财马”(即财神像)的习俗,这表明中国民间的财神信仰至少可追溯至宋朝。到了明朝,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已有正月初五接财神的明确记载。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财神的形象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最初的财神没有明确的姓名和形象,后来逐渐出现了增福神、赵公明、五通神等不同版本。其中,五通神的演变最具代表性。五通神最早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因其带有邪神色彩,曾多次遭到官方禁毁。经过数百年演变,五通神最终以“五路财神”的形象完成蜕变,增加了忠孝、公平、正义的伦理内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财神信仰的地域差异
南北方在正月初五的习俗上也存在差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仲宇曾对比北方的“破五”与南方的“迎财神”,认为北方重在“送穷”,南方则重在“迎财”。这种差异与南北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两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直接表达了对“富裕”的追求。而北方地区则延续了农耕社会的传统,更注重“送穷”和破除禁忌。
财神信仰的现代意义
在当代社会,迎财神的习俗仍在延续,但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已悄然变化。年轻人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祭祀仪式,而是通过上香祈福、吃特定食物、摆放吉祥物等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变化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也反映了现代人对财富观的重新思考。
蔡磊副教授特别强调,财神文化中蕴含的“取之有道”“以德取财”“富而有礼”“扶危济困”等观念,与现代社会倡导的诚信经营、合法致富理念高度契合。这说明,迎财神习俗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道德伦理的坚守。
大年初五迎财神,这一延续千年的习俗,不仅是对财富的简单追求,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道德伦理的坚守,以及对和谐社会的期待。在新时代,这一习俗将继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