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轰炸:五年半的苦难与抗争
重庆大轰炸:五年半的苦难与抗争
1938年至1944年,日本对战时中国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这是抗战期间最惨烈的城市轰炸之一。据统计,在这五年间,日本出动9000多架次飞机,投下超过11500枚炸弹,造成上万平民死亡,市区大部分繁华地区被破坏。
持续六年的苦难
1938年2月18日,重庆上空响起了刺耳的空袭警报。9架日军轰炸机从武汉方向飞来,投下十几枚炸弹,这是抗战以来日军对重庆的第一次轰炸。从此,重庆人民开始了长达六年又十个月的苦难岁月。
初期的轰炸规模并不大,但随着日军占领武汉,重庆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轰炸的频率和强度迅速升级。1939年5月3日和4日,日军连续两天对重庆实施大规模轰炸,投下大量燃烧弹,市中心区大火两日不熄,商业街道被烧成废墟。这次轰炸造成3991人死亡,2323人受伤,损毁建筑物4889栋,约20万人无家可归。
1940年,日军发动《101号作战》,对重庆实施更为猛烈的轰炸。8月19日的轰炸尤为惨烈,日本海军投入超过140架轰炸机,重庆2000多户民居被毁。据统计,到1940年为止,日军对重庆投掷了4333吨炸弹。
密码战背后的较量
面对频繁的轰炸,中国军民展开了顽强的抵抗。其中,一场鲜为人知的密码战在暗中进行,成为反轰炸斗争的重要一环。
1938年4月,国民党密电组截获了一份由潜伏在重庆的日本间谍发出的密码电报。这份电报采用了前所未有的编码方式,密电组的破译专家们一筹莫展。更糟糕的是,由于无法提前获取敌机来袭的信息,重庆屡遭突袭。
关键时刻,美国密码专家赫伯特·亚德利(化名罗伯特·奥斯本)受邀来到重庆。他发现这些密码电报实际上是日军用来传递重庆气象信息的,包括云高、能见度、风向、风速等关键数据。通过连续截获的多份电报,亚德利成功破译了密码,并锁定了发报信号的来源。
在抓获一名日本间谍后,亚德利又发现国民党某高射炮团的一位营长(绰号“独臂大盗”)与日军有勾结。通过伪装和调查,亚德利最终确认“独臂大盗”是一名汉奸,并成功将其逮捕。这一系列行动不仅切断了日军的情报来源,也为后续的反轰炸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城市的伤痛与抗争
1941年6月5日傍晚,重庆再次遭遇日军的疲劳轰炸。由于防空洞内通风不良,加上人群拥挤,最终导致数千名避难民众窒息死亡。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六五”大隧道惨案。
在持续的轰炸中,重庆人民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韧性。他们修建了大量防空洞,尽管条件简陋,但为躲避轰炸提供了重要庇护。市民们还成立了各种救援队伍,如消防队、空袭服务队等,在轰炸后积极开展救援工作。
重庆大轰炸不仅是军事打击,更是对无辜平民的残酷迫害,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社会对法西斯主义的反对。这段历史永远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铭记历史,珍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