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五次中日战争全过程
历史上五次中日战争全过程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交流,但历史上也发生过多次战争。从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战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些战争不仅改变了两国的命运,也影响了东亚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述历史上五次中日战争的全过程。
第一次:白江口之战
中日双方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是发生在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战。
唐高宗时期朝鲜为三国时代,由百济、新罗、高句丽这三方政权组成,臣服于大唐的新罗由于经常受到百济和高句丽的威胁和压迫,就向唐朝求援,在新罗的一再要求下,高宗于公元660年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率兵十万攻讨百济,同年百济被灭,国王被俘。
不久后,百济旧臣开启复国模式,还向倭国求援,公元663年8月,唐朝名将刘仁轨率水军13000余人,船170余艘先到白江口,很快倭国水军42000余人,船400余艘也驶至白江口,在宽阔的江面上,唐倭两军对峙,唐军虽在士兵和战船数量上处于劣势,但船高而坚设计精良,而倭国船只则相对落后且兵将甲胄质量差,唐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倭军团团围住,倭军船只相互碰撞,无法灵活作战,士兵见状队形大乱,几波火箭攻击之后,倭军大败。
此战唐军四战皆捷水陆连胜,日本之所以会在这场战役中援助百济,真实目的也是想借此战与大唐王朝一决高下,白江口之战的惨败,促使日本天皇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对外政策,此后他们更改国名为日本,并且开始积极选派使臣遣唐全方位的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直到丰臣秀吉一统日本,之间的近1000年间,日本一直与中国修好,不敢再主动和中国开战。
第二次:元日战争
学习中国文化数百年之后,日本单方面与唐朝断交,一直到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长达四个世纪,双方都没有外交关系。
公元1264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他想要改变这一局面,于是分别于1266年和1268年派遣使者到日本,希望与日本通好,并希望其和高丽一样臣服新朝,但日本方面拒不听从,就连以战争来威胁都未能使当时的日本臣服,对方反而加强了军事防御,打算与元朝抗争到底。
因此,忽必烈于公元1274年命征东元帅忻都、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帅3.23万人,战船900艘,从高丽合浦出发远征日本,援军相继攻占对马、壹岐两岛,逼近肥前沿海诸岛,但元军并不善山地作战,导致他们始终无法突破九州岛进入腹地,而且日军的坚决抵抗也给元军也造成了不小损失。
不久后,因为台风刮翻了元军200多艘兵船,他们也不得不撤退回国,元朝第一次东征日本以失败而告终,公元1281年,忽必烈征服南宋之后,再次集结了十四万大军远征日本,但这次再次也为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导致大部分船只被毁。
元朝的第二次东征日本,只能再次以惨败而告终,随着元朝远征日本的失败,日本开始游离于东亚大陆体系之外,他们也产生了入侵中国的自信,于是不久之后,日本就展开了对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入侵。
第三次:万历朝鲜战争
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基本结束了日本战国林立的局面,使战国以来延续百年的分裂局面重获一统并就任关白,他统一了日本之后,就自信感爆棚,迫不及待的想要发动对朝鲜的战争,以实现企"图朝鲜,窥视中华"的目标。
他甚至还萌生了征服朝鲜之后,在征服中国与印度,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亚洲大帝国的想法,随后他就给朝鲜国王写信,要借道侵略明朝,在遭到朝鲜的严词拒绝之后,他也于公元1592年出兵朝鲜,此次日本倾全力入侵朝鲜,朝鲜亡国也只在旦夕之间,在这种形势下,明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集兵四万赶赴朝鲜。
1593年正月,李如松率军突袭平壤,击败小西行长部获"平壤大捷",此后又前往开城扭转战局,3月刘綎和陈璘率军抵朝,明军出兵扼制临津、宝山等处,并切断日军粮党,日军缺粮后,只能放弃王京,退守釜山等地,他们也开始与明军谈判,但也为日本提出了一众如以大同江为界的无理要求,导致谈判最终破裂。
日军在经过多次交战惨败后,也开始意识到现如今的日本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和中国硬刚,于是他们马上又恢复了之前睦邻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维新后的甲午战争。
第四次:中日甲午海战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之后,日本就确定了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吞并整个中国和亚洲的"大陆政策",最终达到称霸世界,实现其所谓的"八纮一宇"的目的,由于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因而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晚期,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助"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但由于为变革国家制度,致使中国没能真正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1894年2月1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政府军节节败退后被迫向清朝求援,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志成率淮军精锐2000人分批开赴朝鲜。
而此时日本却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由派兵入朝,同年7月23日,日军突袭汉城王宫,之后又不宣而战,袭击丰岛海面,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丰岛海战"就此爆发,与此同时,日本陆军也向驻牙山清军发动进攻,并将战火烧向中国本土,至此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
由于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结果,而清朝是仓皇迎战,再加上清廷腐败无能,将帅贪生怕死,无论是在朝鲜还是在国内的战场上,清军都是屡战屡败,最终中国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以及赔偿日军军费白银两亿两,致使台湾从此陷入了日本的殖民统治。
条约的签订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承诺。
第五次:抗日战争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进攻沈阳北大营,东北军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一枪未发让出沈阳城,仅4个多月东三省就全部沦陷,自此中日战争拉开序幕。
1932年1月28一二八事变爆发,一个月后英、法、美三国公使介入调停,日本取得了在上海驻军的权利。
1935年,日本策划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中日民族矛盾也上升为了主要矛盾。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正式形成,同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行了长达6周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30万人。
1938年1月26日,徐州会战爆发。
1939年10月25日,日军进行冬季"扫荡",边区军民奋起反击,击毙日军中将旅团长"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
1940年5月1日枣宜会战爆发,张自忠将军于此战中英勇殉国,由于日本侵略者对根据地进行极为野蛮残暴的"三光政策",八路军于8月20日发动"百团大战"。
1944年4月,日本动用12个师团、41万的兵力发动豫湘桂战役,企图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已挽救太平洋战场的危局,日军虽形式上完成了作战计划,但却为此付出了重大代价,5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了滇西大反攻,先后收复了松山、腾冲、龙陵等西南失地,同时八路军和新四军也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给日本军民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同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也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抗战的胜利,创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鼓舞了世界被殖民国家的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维护了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