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栋梁》:天津大学团队如何用科技重现古建之美
揭秘《栋梁》:天津大学团队如何用科技重现古建之美
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一档名为《栋梁》的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惊艳亮相,带领观众穿越千年,领略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这档融合了科技与艺术的创新节目背后,凝聚着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团队的智慧与汗水。
八十年积淀,铸就文化传承新高度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与中国古建筑研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80多年前。作为中国建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学院积累了丰富的建筑测绘成果和三维数字模型资源。当春晚导演组带着节目创意找到天大时,这支经验丰富的团队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科技赋能,打造毫米级精准还原
为了确保节目中的每一帧画面都符合建筑学的严谨要求,天津大学团队采用了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和低空遥感技术,对古建筑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这些技术能够精确捕捉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从屋顶瓦片的排列到斗拱的结构,甚至到门钉的数量和位置,所有数据都被精确记录下来。
在《栋梁》节目中,观众可以看到佛光寺东大殿、故宫太和殿等十二座中国古建筑的精美模型。这些模型并非简单的三维动画,而是基于真实测绘数据的数字孪生建筑。天大团队提供的毫米级测绘数据,让每个建筑构件都达到了惊人的精度。以佛光寺东大殿为例,就连屋顶上瓦的垄数这样的细微之处,都被一丝不苟地还原出来。
创新演绎,让古建筑“活”起来
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栋梁》节目还采用了“XR+数字孪生+VP”虚实融合制作系统。这种先进的制作技术,不仅让古建筑在舞台上栩栩如生,更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无缝衔接。歌手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古代宫殿之中,伸手就能触摸到正在“生长”的立柱,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中国古建筑的宏伟与精妙。
致敬先贤,展现文化自信
《栋梁》节目的视觉设计始于梁思成先生的古建筑测绘手稿。这些珍贵的手稿不仅是学术研究的资料,更承载着一代建筑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通过数字化技术,这些手稿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1983年春晚的相声、歌唱,到2025年的《栋梁》,春晚舞台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栋梁》节目的成功,不仅展现了中国古建筑之美,更体现了当代中国在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方面的双重实力。它向世界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