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鲁迅都点赞:隆兴寺古建之美
梁思成、鲁迅都点赞:隆兴寺古建之美
在河北正定这座千年古刹,两位文化巨匠留下了他们的赞叹。建筑大师梁思成称其为“京外古刹之首”,文学巨匠鲁迅则赞誉寺内的观音像为“东方美神”。这座始建于隋朝的隆兴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物遗存,成为了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的重要实例。
千年古刹的历史脉络
隆兴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86年,隋文帝开皇六年。最初,这里只是后燕昭文帝慕容熙的龙腾苑,但随着佛教的兴盛,苑内开始修建寺院,初名龙藏寺。到了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在宋太祖赵匡胤的敕令下,寺院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修建了大悲宝阁,并铸造了一尊高达21.3米的铜质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从此更名为隆兴寺。
金、元、明各代对寺庙均有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敕令重修。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帝亲赐“隆兴寺”匾额,确立了其皇家寺院的地位。历经千年沧桑,隆兴寺依然保存完好,成为了中国现存年代较早、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建筑布局的巧夺天工
隆兴寺占地面积82500平方米,大小殿宇十余座,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高低错落,主次分明。从寺前的高大琉璃照壁开始,经三路三孔石桥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天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御书楼(遗址)、大悲阁、集庆阁(遗址)和弥陀殿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摩尼殿。这座始建于北宋1052年的建筑,采用了重檐歇山顶的结构,正方形殿身四面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形成了独特的“十”字形平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粗大,有明显的卷刹、侧角和生起;殿脊、飞檐曲线如波,自然流畅;四角微翘,如鸟振翅欲飞。这种外观重跌雄伟、富于变化的建筑形式,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海内孤例”,是宋代《营造法式》的典范之作。
另一处令人惊叹的建筑是转轮藏阁。这座八角形藏经阁,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转轮藏。其精妙的结构设计令人称道,即便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能转动,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
文物瑰宝的璀璨光芒
隆兴寺内珍藏着众多文物瑰宝,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像。这尊始铸于北宋971年的观音像,高达21.3米,分为七部分烧铸拼接而成,历时四年才完成。其气势恢宏,工艺精湛,是古代铜造像的杰出代表。
此外,寺内还保存着被誉为“楷书之祖”的龙藏寺碑,其书法艺术影响深远。五彩悬塑观音像原塑于宋代,明代重塑,被鲁迅赞誉为“东方美神”。其优雅的姿态和精致的造型,令人如沐春风,仿佛能够听到来自千年前的低语。
明代的毗卢佛像也是寺内的重要文物,通体共有1027尊佛像,雕刻精美,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
文化传承与保护
隆兴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它见证了中国从隋唐到明清的建筑发展历程,展现了宋代建筑的精湛技艺,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提升,隆兴寺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修缮。2001年,隆兴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如今的隆兴寺,不仅是佛教徒朝圣的圣地,更成为了中外游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梁思成曾说:“中国古建筑之特色,不仅在于其形式之美,更在于其结构之精。”隆兴寺正是这一论断的最好诠释。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物遗存,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