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耳日:上海率先实现98%新生儿听力筛查,90%听障儿童重返有声世界
全国爱耳日:上海率先实现98%新生儿听力筛查,90%听障儿童重返有声世界
2025年3月3日是第二十六个全国爱耳日,主题为“健康聆听 无碍沟通”。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推出了一系列科普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先天性耳聋的认识,强调早期筛查和干预的重要性。
上海率先建立新生儿听力筛查体系
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挂靠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由该院耳科学研究所听力中心主任吴皓教授领衔。自2002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目前筛查率已高达98%,远超全国77.4%的平均水平。
早期干预实现“聋而不哑”
研究表明,先天性耳聋的发病率约为1‰~3‰,每年我国新增3万以上听力障碍儿童。吴皓教授指出,0-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能在6个月内进行有效干预,听障儿童的语言发育能力可以基本不受影响。
通过建立完整的听力重建系统工程,上海已实现从孕产妇耳聋基因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到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的全流程保障。目前,90%以上的先天性耳聋患儿经过及时干预和康复训练后,语言和智力发育达到正常水平,能够顺利进入普通学校学习。
科技进步助力听障儿童融入社会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助听设备如骨导助听器、气导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等,为不同听力损失程度的儿童提供了有效的干预手段。数据显示,1岁以内植入人工耳蜗是最佳时期,术后效果与同龄正常儿童无异。
吴皓教授表示,未来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将进一步完善大数据管理中心,实现各环节信息共享,为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全社会共同关注听力健康
专家呼吁,除了新生儿听力筛查,还应重视学龄前儿童的定期听觉监测,因为迟发性耳聋可能在8个月至4-5岁期间出现。家庭、学校和社区应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儿童听力健康,及时发现并干预听力问题。
从“十聋九哑”到“聋而不哑”,我国在听力障碍防治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不仅得益于先进的医疗技术,更离不开全社会对听力健康的重视。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有声有色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