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科学家揭示幻听背后的脑机制
重大突破!科学家揭示幻听背后的脑机制
1888年12月,梵高用剃须刀割掉了自己的左耳。这一令人震惊的行为背后,有一种说法认为是长期幻听导致的痛苦。幻听,这种在没有外界声音刺激的情况下听到声音的现象,一直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也是困扰医学界几个世纪的难题。
近期,上海纽约大学神经与认知科学副教授田兴及其团队在权威期刊《PLOS Biology》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幻听背后的大脑机制。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神经科学领域近150年的传统观点,更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田兴教授团队通过多年研究发现,幻听可能源于大脑中的两种信号失灵:破碎的抑制信号(CD)和嘈杂的激活信号(EC)。这两种信号通常在大脑计划或执行发出动作时生成,包括“说话”这一动作。
简单来说,CD是一种抑制信号,它的作用是帮助大脑区分外界声音和自己发出的声音。当CD受损时,患者就无法判断自己“听到”的声音实际上来自大脑本身。而EC信号则负责激活大脑的听觉系统,当它过于活跃时,即使在没有外部声音刺激的情况下,也会激活听觉系统,造成“听到声音”的错觉。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团队对40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脑电实验,其中20人有幻听症状,20人没有。实验中,参与者执行了多项不同场景下的“说话任务”,研究人员则测量并记录了患者在言语准备各阶段中的脑波数据。
实验结果证实,在准备说话阶段,幻听患者脑中的抑制信号确实缺失(即“破碎”的CD),并伴有具有增强效果、但作用不精准的激活信号(即“嘈杂”的EC)。这一发现首次精确地模拟并实证了这两种信号的差异,从运作时间和功效两个角度区分了它们的不同功能。
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在于,它挑战了神经科学领域长期以来的传统观点。在此之前,学界通常认为这两种信号执行的都是抑制功能。而田兴团队的研究首次通过计算建模的手段,实现了对各项参数的精准调控,揭示了它们在大脑中的不同作用。
这一突破性发现不仅为理解幻听提供了新的视角,更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目前,精神分裂症的主流治疗方法仍是药物治疗,但这类药物往往伴随一些副作用。田兴教授表示,随着对神经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化,未来有望开发出更多新的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这一研究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还重新定义了我们对精神疾病的理解。长期以来,精神疾病被归类为“心理疾病”,而非“神经疾病”,因为患者的大脑中未见明显的脑部损伤。而田兴团队的研究表明,问题可能出在大脑信号的传递上,这为更全面地理解精神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一发现不仅对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理解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正如田兴教授所说:“我们可以将大脑想象成一台电脑。对于幻听患者而言,电脑的‘硬件’,也就是脑部组织,并未受损;但其中运行的‘软件’,也就是神经通路中看不到、摸不着的各类大脑信号‘失灵’了。”
这一研究仍在继续,田兴教授团队将继续探索包括幻听在内的精神疾病症状的更深层次大脑运作机制。我们期待,随着研究的深入,能够为幻听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帮助他们重新找回清晰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