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背后的故事:从大学生到农民诗人的文化传承之路
《中国诗词大会》背后的故事:从大学生到农民诗人的文化传承之路
“百人团中有好几位‘零零后’,古诗词积累量都很大。”在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参赛选手王越彤的一句话道出了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位来自甘肃省白银市的大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王越彤:从百人团到挑战区的“零零后”力量
王越彤是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2014级秘书学专业的学生。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她凭借扎实的诗词功底和从容自信的表现,成功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站在了挑战区的舞台上。
在节目中,王越彤展现了非凡的诗词储备量。她一路过关斩将,连续答对四题,虽然最终在第五题遇到知识盲区而惜败离场,但她乐观、坚毅的性格和出色的表现赢得了现场主持人董卿和点评嘉宾郦波的一致好评。
更令人感动的是,王越彤参赛的初衷是希望带动更多“零零后”学习传承古诗词。她欣喜地看到,百人团中有很多“零零后”选手,他们的古诗词积累量都很大。这不仅体现了诗词文化的普及性,更展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白茹云:用诗词战胜病魔的农民诗人
如果说王越彤的故事展现了诗词文化的年轻力量,那么白茹云的故事则诠释了诗词如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白茹云是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的一位普通农民。2011年,她被诊断出患有淋巴癌,开始了漫长的治疗之路。在住院期间,白茹云通过学习诗词来克服病痛,诗词成为了她精神上的支柱。
2017年,白茹云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节目中,她表现出色,9道题全部答对,获得了285分的高分。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被誉为“农民诗词达人”。
更令人惊喜的是,白茹云在诗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她不仅获得了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27届中国书博会读书人物等荣誉,还尝试创作现代诗歌。最近,她与网红音乐人甜美真合作,推出了一首新歌《我都会想念家》。
这首歌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白茹云对“家”的深刻理解。她写道:“小时候总想去远方,总觉得远方才美丽。经历过远方之后,我们才明白远方的风景再好不是家。家不是最美的地方,但家是让我们唯一可以放心躺平的地方。”
白茹云的故事告诉我们,诗词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精神力量。它能够帮助人们战胜病魔,改变命运,甚至创造新的艺术形式。
诗词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王越彤和白茹云的故事,正是《中国诗词大会》所展现的诗词文化传承的缩影。这个节目自2016年首播以来,已成功举办多季,每季都围绕不同主题展开,如春天、多彩、勇毅、山河等,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节目通过“飞花令”、“身临其境题”等创新环节,提升了趣味性和互动性,让观众沉浸其中。同时,节目还运用舞美、动画和音乐等手段,为观众带来全方位的文化体验。
更令人欣喜的是,节目不仅推动了古诗词的学习热潮,还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海选活动中,许多像王越彤和白茹云这样的普通人凭借深厚的诗词功底脱颖而出,展现了诗词文化的普及性。
正如白茹云所说:“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与精神,也让我们在千年的时光里,找到了那份不变的共鸣与感动。”
在当代,诗词文化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文学传承,成为了一种精神力量和文化自信的象征。它不仅改变了个人的命运,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王越彤、白茹云等人的努力下,诗词文化必将在未来传承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