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首演200周年之际,回顾十款划时代的“贝九”录音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首演200周年之际,回顾十款划时代的“贝九”录音
1824年5月7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举行首演。在贝多芬的时代,一部作品首演之后,下一次演出往往不知要等到何时。而经过200年的时光一直来到今天,“贝九”作为精神象征,周期性地降临瓦格纳专属的拜罗伊特,又在种种特别的历史时点做出特别的强调,更在唱片工业稍稍成熟之后,成为录音目录自在生长最有力的作品。
在“贝九”唱片几乎过剩的背景下,选出10款历史性的杰出演绎,作为致敬。搭配音频,且听且看,可移步公众号“品古典音乐之乐”:https://mp.weixin.qq.com/s/ax1ta-vDq3i7Y3T8PrCHfg
01. 魏恩加特纳(Felix Weingartner)指挥维也纳爱乐、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合唱团,1935年的录音室制作
在19世纪某些过度浪漫的演绎方式大行其道的背景下,魏恩加特纳前承门德尔松的高雅风格,后启现代派的客观与节制。这一切,在他指挥维也纳爱乐演出“贝九”的录音室版中达到丰碑高度。该版本也为录音史上的第一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加冕,成熟、精良的电声录音,标志着唱片工业进入新的时代。
02. 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指挥柏林爱乐,布鲁诺·基特尔合唱团,1942年的现场录音
表面是富特文格勒主观即兴风格的集大成之演,内里是指挥家对于音乐生发的脉络做深层的探索,而后挥洒不羁,也将演绎者所能企及的音乐表现的强度推到难有来者之境。
多年后,进入后期风格的阿巴多在乐迷心中已趋向于封神,演出“贝九”之前,还是常常听富特文格勒的录音。从贝多芬本人延续自瓦格纳的传统德奥指挥学派,在此绽放无比璀璨的光辉。
03. 埃里希·克莱伯(Erich Kleiber)指挥维也纳爱乐,维也纳歌唱协会合唱团,1952年的录音室制作
老克莱伯在此塑造出一种密不透风的前驱力量,还有不同结构单元的黄金比例,强大的说服力由此呈现。不是通过托斯卡尼尼那样的超技与紧张度来实现,而是千锤百炼的平衡本身就是完美,动态的平衡。此时,老克莱伯似乎是同辈人中最“古典”的一位指挥家。
04. 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指挥NBC交响乐团、罗伯特·肖合唱团,1952年的录音室制作
如果习惯了德奥派表现“贝九”开头的神秘感,以及整个第一乐章某种细节的“悬置”与长线推动力量的平衡,初次面对托斯卡尼尼几近于绝对化的单刀直入时,也许会感到不知所措。
托氏力求将作品本身最清晰、高能,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其影响持续一个世纪,“贝九”是绝对化的体现之一。30年代的现场录音根更具激性,录音室版全集中的演出则是指挥家的最后观点。
05. 瓦尔特(Bruno Walter)指挥维也纳爱乐,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合唱团,1955年的现场录音
正如真正掌握俄国学派灵魂的演奏家,离开故土就很难完全保持自身的特点,瓦尔特作为德奥指挥学派继往开来的巨匠,离开德奥腹地前往漂亮那边发展是时代所逼,其结果也是复杂的。
二战后期,维也纳国立歌剧院被炸毁,伯姆曾回忆彼时他带着工作人员抢救家具的凄凉场景。1955年这场“贝九”是歌剧院重开的庆典演出的一部分。此时,我们才得以领略真正的布鲁诺·瓦尔特与他的晚期境界,巨大的柔板乐章的歌唱美感与深度刻画,在他的同辈巨匠中也是登峰造极。
06. 克伦佩勒(Otto Klemperer)指挥爱乐乐团,爱乐合唱团,1961年的现场演出
传统德奥派指挥家构建作品的宏大性也有一定脉络可寻,克伦佩勒却是突破这个脉络的人。虽然他音响造型的宏伟,演奏速度的宽广有时给人“老派”的印象,但其实,很多核心的的东西并不是。
“贝九”的谐谑曲乐章中,节奏的紧张与速度的舒展相调和,柔板中速度与结构的凝练,很多都投射出克伦佩勒指挥风格中的现代性。除了对于结构新的审视,也伴随一定程度的主观投入的抽离。
相对于在某些历史节点演出“贝九”作为纪念,这样新旧转换,也是新旧交融的艺术观点是更深层的历史转折,至少对作品而言是如此。
07.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柏林St. Hedwigs-Kathedrale合唱团、RIAS室内合唱团,1963年的现场录音
19世纪是作曲家的世纪,20世纪是演绎者的世纪,卡拉扬与柏林爱乐的组合就是演绎者的代表。这款现场版“贝九”是柏林爱乐新音乐厅落成时的揭幕演出。
录音的质量不错,却不是完全配得上演出的历史定位,应该不是为商业发行考虑,而是作为一份文献存留的。卡拉扬对于节奏稳固的追求,对于表现“贝九”宏大音景的构思,却完全配得上这一刻。这是卡拉扬自己的大厦落成序曲。
08. 伯姆(Karl Bohm)指挥维也纳爱乐,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合唱团,1980年的录音室制作
伯姆一生留下多次“贝九”的录音,也曾在拜罗伊特指挥该作,这个数码录音版是其中的最后一次。演绎仿佛融合了大宗师一生的智慧,作品的展开自然无比。没有外力的推波助澜,没有节奏轮廓的强力打磨,却让你感到该作的呈现“即当如此”。
从绝对的时间来说,演奏是非常之慢的,听来却不感觉慢。柔板乐章中,伯姆和曾与他亦师亦友的瓦尔特站在同一高度上。
09. 凯格尔(Herbret Kegel)指挥德累斯顿爱乐,柏林广播合唱团,1983年的录音室制作
这是凯格尔全集录音中的演出,作为最早的数码版之一,这套全集也反映了数码录音技术某些仍不成熟之处。但在演奏本身面前,些许遗憾不足介意。
东柏林一系的巨匠们,演出“贝九”的伟大记录不少。这款录音的特别之处在于指挥家表现末乐章合唱部分的构思,是非常深入地思考了圣乐合唱作品的风格与演出传统。这样的合唱传统的脉络,在东边保存得更加完备。而凯格尔的独到视角,正是抓住了“贝九”独创性背后的源流。
10. 马克拉斯(Charles Mackerras)指挥启蒙时代管弦乐团与新公司合唱团(The New Company),1994年的现场录音
古乐运动勃兴后,从纯古乐演奏到现代乐队的复古风格演奏,都各有其代表性演绎。从最具影响力的角度,似乎该选择加德纳全集录音中的“贝九”(纯古乐),或哈农库特全集中的演出(复古风格演奏)。但马克拉斯这款录音,揭示古越运动的精髓几乎过于精彩了。
演出取自1994年爱丁堡音乐节的现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风格出现,不免同先前的风格存在某种对立。但“新风”的出现成为必然,所对应的并非先前的优点,而是前一种思维渐渐陷入僵化的过程。
在新的表现方式出现,继而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留心观察,你会发现这同前一波上升时期真的有不少共性。马克拉斯的现场版“贝九”正是典型体现。
本真啊,时代乐器啊,都只是手段,指挥能将乐队成员的强烈自发性导入宏观的自由度之中,同作品的发展完全契合,这就是伟大演绎的真实基础,也是当下风格与黄金年代一脉相承的线索。毕竟,富特文格勒与瓦尔特也都是这么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