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非遗项目,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春节非遗项目,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2024年12月,一个令国人自豪的消息传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去年底联合国大会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之后,“中国年”再次引发世界关注。
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此次申遗成功,不仅意味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将进一步增强,也代表着一种国际社会认同,一种对春节所彰显的人类文化的普遍性的认可。
传统春节习俗的核心要素
春节及其习俗活动历经千百年的演进、传承、发展,清晰地表达着个体与集体、家族与民族、区域与国家之间的情感交融,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芒,是国家宝贵的文化软实力。
从春节习俗来看,人们送灶神、守岁、接财神等仪式就蕴含中国人对来年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天人和谐的期盼。人们在祭祖中感受家族集体力量、增强伦理意识。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们在节日期间同乐,亲友互访、邻里相贺,有助于增进感情、化解矛盾。在春节,人们对陌生人、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扶也达到顶峰,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现代春节习俗的创新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科技和新鲜创意融入到春节文化的传承中。人们用声、光、影等现代科技手段演绎传统灯彩艺术,让灯会与“黑科技”完美融合,更加流光溢彩;电子年货、电子红包、网络拜年,使人们得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随时随地“云”过年。立体多元、群体共娱、活态传承的春节习俗在新时代有了新形式、新载体、新仪式感,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使现代都市民众在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与继承中找到乡愁。
专家观点:春节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毛巧晖指出,民俗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自我更新,天然具有自我调节、改进的能力。在春节民俗中,我们看到今年有很多新现象。像这两年被年轻人喜欢的“新中式”服饰,在春节期间热卖,今年很多年轻人喜欢上了有蛇文化符号的马面裙、汉服。这些新出现的文化现象或者说新时尚,表现出传统与现代无缝对接,也体现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适应。
公众反应: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对春节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符号,更应该成为全体中国人所热爱的节日,打造世界各国共建共享的中国春节。基于外部性、延续性、认同性特征,当前对“春节”非遗的开发主要有以下问题:
1、“春节”的现代表达方式相对单一。作为传统中国节日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应当是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蓄水池,可以与一切现象发生化学反应。当前,部分地区依旧用最传统的方式来表达“春节”色彩,如群众文艺汇演、写对联、舞龙舞狮等,这些方式固然是春节重要的内容,但表达方式相对单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AI、AR、虚拟数字人等先进技术手段风起云涌,备受社会关注和消费者喜爱,春节应当更多利用当前热点内容和先进科技,创新表达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再演绎。
2、“春节”的青年群体传承延续不足。随着时光流转,春节的味道似乎越来越淡。曾经,“50后”“60后”的人群热衷于营造节日的氛围,他们是春节传统的守护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一代,特别是从“80后”到“00后”,对于春节的态度却越来越显得疏离和冷淡。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春节似乎仅仅意味着一个相对较长的假期,与国庆节等其他假期并无太大差异。虽然春节的“冷清”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但也应警惕传统文化的流失。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让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3、“春节”的国际传播方式有待创新。中国春节文化海外传播的力度年年提升,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突破、有创新,但是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结构程式化、传播内容单面化、艺术低质化的问题。不少春节文化海外传播活动存在“结构范式”,在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展现的内容和形式大同小异,缺乏层次和地域或国别特色。一些春节文化海外推广活动的内容几乎全部是中国文化艺术,很难看到所在国家或地区文化艺术的融入,长此以往容易降低当地民众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度。春节文化海外推广活动或传播的内容除了少部分大城市、主要活动由国内专业文化艺术团体参与演出外,大部分是当地华侨华人自编自导自演,文化活动质量参差不齐。
春节非遗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春节包含着丰富的文明内涵,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把“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传承好、发扬好,体现的是坚定的文化自信,这也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跨越千年的活态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