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借伞》中的西湖绸伞:九十年匠心传承,创新中绽放新颜
春晚《借伞》中的西湖绸伞:九十年匠心传承,创新中绽放新颜
在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小品《借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节目中,演员们手中那把精美的西湖绸伞,不仅为表演增色不少,更让这门国家级非遗技艺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九十年传承:一花独秀的“西湖之花”
西湖绸伞,被誉为“西湖之花”,其历史可追溯至1932年。这一年,杭州爱国实业家都锦生创新发明了这种独特的伞艺,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传承。2008年,西湖绸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杭州文化的一张金名片。
独步天下:十八道工序铸就的艺术品
西湖绸伞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的奇巧设计。这种设计不仅美观,更蕴含着精湛的工艺。一把西湖绸伞的诞生,需要经过伞骨制作、伞面装饰、贴青复原等18道工序,每一道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伞骨选用杭州近郊特有的淡竹,直径在5-6厘米之间,竹节间距长,质地细腻。伞面则采用杭州特产丝绸,轻盈而富有光泽。装饰工艺包括刷花、彩绘和刺绣等,其中刷花以西湖风景为题材,彩绘则运用传统国画技法,绘制仕女、花鸟等图案。
与时俱进:传统工艺的当代新生
在当代,西湖绸伞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宋志明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西湖绸伞制作,他不仅坚守传统工艺,更致力于创新与发展。
宋志明在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开设工坊,这里不仅有丰富的竹资源,更有一批热爱传统手工艺的“新村民”。工坊积极开展“青山有伞”计划,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的西湖绸伞制作技艺培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制伞人才。
在产品创新方面,西湖绸伞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尝试使用新型面料,结合剪纸、刺绣等其他非遗工艺,开发出日用伞、装饰伞、舞蹈伞等多个品类。同时,还尝试将绸伞元素融入明信片、徽章、笔记本等文创产品,让这门传统工艺以更多元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
春晚舞台上,《借伞》节目中的六把西湖绸伞,从设计到完成历时近20天。伞面选用电力纺材质,图案精心选择三潭印月,伞头更是特别设计,力求在舞台上完美呈现。当演员们撑开伞的那一刻,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更是对文化传承的礼赞。
作为一项国家级非遗,西湖绸伞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实用的雨具,更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在新时代,这朵“西湖之花”正以创新的姿态,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