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西沙扒镇:一座承载千年文化记忆的滨海古镇
阳西沙扒镇:一座承载千年文化记忆的滨海古镇
在广东阳江的西南角,有一座被誉为“广东小马尔代夫”的滨海小镇——沙扒镇。这里不仅拥有迷人的海浴沙滩和碧绿的海水,更是一座承载着数百年历史文化的古镇。从明洪武年间的海陵乡到如今的现代化滨海小镇,沙扒镇以其独特的渔港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八方来客。
历史沿革:从渔港重镇到滨海度假胜地
沙扒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当时属于海陵乡白石都白石二图。清末民初时期,沙扒镇因地处海南到广州的中点,常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航道的中转和补给港口,一度发展为渔港重镇。据史料记载,当时阳江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大澳赚钱大澳花,东平赚钱不归家;去到闸坡犹自可,千祈无好落沙扒。”这足见当年沙扒的繁华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沙扒镇经历了多次行政隶属变更。1949年至1952年,沙扒称北额乡,属阳江县第七区管辖。1956年改称沙扒区,1957年改为沙扒镇。1988年阳西建县后,沙扒镇归属阳西县。2003年,阳西县将儒洞镇的渡头、乌石头、来福园和前步4个管理区划归沙扒镇管辖,沙扒镇从纯渔业镇变成以渔业为主的渔农镇。
文化传承:渔家风情与民俗魅力
沙扒镇保留了浓厚的渔家文化传统。每年重阳节,镇上都会举办盛大的风筝节,这是沙扒镇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据记载,这一传统可追溯至清代,当时渔民们会在重阳节放飞风筝,祈求出海平安、鱼虾满仓。如今,这一传统已演变为集文化、体育、旅游于一体的大型节庆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除了风筝文化,沙扒镇还保留着多条历史老街,其中最著名的是北华街和中华街。这两条老街见证了沙扒镇的商业繁华。古时渔业兴盛,镇内开始盛行“鱼栏”,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合利龙鱼栏”,销售渠道多,销售量大,促进了这里经济的一度繁荣。由于鱼栏生意越来越好,该老板还专门购买了两艘大船,专门用来进行商业贸易,而北街之所以很出名,是由于这里经营着很多店铺,相当于经济的中心。
产业发展:从传统渔业到科技创新
沙扒镇是广东重要的渔业基地,拥有国家一级渔港。近年来,沙扒镇在传统渔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水鱼苗产业。目前,沙扒镇年产量超20亿尾、产值超5亿元、从业人员近6000人,是全省最大的海水鱼苗生产基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沙扒镇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走在前列。以陈兴汉博士为代表的科研团队,成功攻克了多项种业关键技术,如禾虫规模化繁殖、牛大力航天育种等,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了科技动力。
旅游发展:打造“绿色向海·和美沙扒”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沙扒镇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成为“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重要节点。镇内拥有月亮湾、青洲岛、北额岭等自然景观,以及中共沙扒特支旧址等人文景点。近年来,沙扒镇着力打造康养旅游小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吸引众多“候鸟”老人定居。
从历史古镇到现代滨海度假胜地,沙扒镇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这里不仅有迷人的海浴沙滩和碧绿的海水,更是一座承载着数百年历史文化的古镇。无论是追寻历史的足迹,还是享受阳光海浴,抑或是体验渔家生活,沙扒镇都能满足你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