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考古新发现:揭秘西夏瓷窑的秘密
复旦考古新发现:揭秘西夏瓷窑的秘密
近日,复旦大学联合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苏峪口西夏瓷窑址进行了正式发掘。此次发掘揭露了完整的作坊遗迹,出土大量高质量细白瓷产品及各种类型的窑具。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一个全新的窑业类型——贺兰窑,还确定了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展现了独特的窑业技术。这一重大考古成果填补了西北地区细白瓷烧造的空白,对于探索古代官窑制度以及两宋时期南北方制瓷业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现背景
西夏瓷窑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的苏峪口,是西夏时期重要的瓷器烧造中心。此次发掘的瓷窑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考古队清理了包括两座窑炉在内的10座遗迹单位,出土了大量瓷器和窑具标本。
重要发现
此次发掘最重要的发现是揭示了一个全新的窑业类型——贺兰窑。贺兰窑以烧造精细白瓷为主,产品具有胎质细腻、釉色温润、透光性好等特点,达到了北方地区细白瓷的最高水平。考古队还发现了大量与官营手工业生产相关的遗迹和遗物,如官字款匣钵、带“内”“宫”“殿”字样的器物和大量莲花纹砖等,这些都表明该窑址具有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背景。
发现意义
此次考古发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填补了西北地区细白瓷烧造的空白。贺兰窑的发现表明,西夏时期已经掌握了高超的瓷器烧造技术,能够生产出与定窑、景德镇窑相媲美的优质白瓷。
揭示了西夏宫廷用瓷的烧造地。此次发掘出土的大量官字款匣钵和莲花纹砖等遗迹遗物,表明该窑址是西夏宫廷用瓷的重要烧造地,这对于研究西夏宫廷文化和官窑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展现了独特的窑业技术。贺兰窑采用了独特的两室结构窑炉和组合式窑具,这在西夏时期的窑业中尚属首次发现。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烧造效率,也保证了瓷器的质量。
为研究两宋时期南北方制瓷业的交流提供了新的资料。贺兰窑的产品在胎釉特征、装饰技法等方面与宋金时期的定窑、景德镇窑等名窑产品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表明西夏时期的制瓷业与中原地区存在着密切的交流和互动。
此次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西夏瓷窑的认识,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史和官窑制度提供了新的资料。贺兰窑的发现表明,西夏时期的制瓷业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能够生产出与中原名窑相媲美的优质瓷器。同时,此次发现也为研究西夏宫廷文化和官窑制度提供了新的线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夏时期的手工业生产和宫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