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多民族融合的璀璨明珠
西夏:多民族融合的璀璨明珠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宁夏银川建立西夏,开启了这个神秘王朝近两百年的统治。西夏地处宋、辽、金等强国之间,不仅在军事上与之抗衡,在文化上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为我们揭示了西夏时期多民族融合的生动图景。
西夏的建立与多民族格局
西夏的建立源于党项族的迁徙。原本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党项羌,因吐蕃的崛起而被迫迁徙至甘肃、陕西、宁夏等地。唐朝末年,党项族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姓李,其势力逐渐壮大。至北宋时期,李元昊继承祖业,于1038年正式称帝,建立西夏政权。
西夏境内生活着多个民族,其中党项族为主体,汉族、吐蕃族、回鹘族等民族也占有重要地位。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融合,共同塑造了西夏独特的社会风貌。
西夏陵: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见证
西夏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贺兰山东麓,是西夏王朝九位帝王的陵寝所在地。这片占地近40平方公里的陵区,不仅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更是西夏时期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实物见证。
西夏陵的建筑布局深受唐宋陵寝制度的影响。考古专家韩兆民、李志清在《宁夏银川西夏陵区调查简报》中指出,西夏陵“依山面河,互为形势”,体现了唐宋山陵葬仪及风水堪舆的影响。在布局上,西夏陵保留了陵门、角阙、献殿、陵塔等陵城要素,以及“神道—陵城”的轴线对称布局,这些都显示出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然而,西夏陵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融入了党项族独特的文化元素。例如,西夏陵的墓道封土呈突出的鱼脊状,这种设计在中原陵寝中并不常见。此外,西夏陵的陵塔采用实心八角密檐塔的形式,这与中原地区的空心楼阁式塔有明显区别。
西夏陵出土的文物也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石雕力士志文支座”,这件“国宝级”文物融合了突厥石人、佛教力士和汉族碑座的风格。六号陵出土的鸱吻,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古代琉璃鸱吻构件之一,其工艺水平堪比同时期的北宋和辽代。而建筑脊饰“迦陵频伽”(人面鸟身)则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政治制度与文化特色:兼容并包的西夏文明
西夏的政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宋朝的模式。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负责军事事务;行政方面则设立了类似于北宋的中书省、尚书省等机构。地方行政采用州、县两级制度,官员的任命和考核由中央严格把控。
在文化方面,西夏展现出兼容并包的特点。儒学得到重视和发展,科举制度被仿照实施。佛教在西夏极为兴盛,皇室大力倡导,境内寺庙林立。艺术形式丰富多样,音乐舞蹈融合了各民族的特色,绘画以佛教题材为主,书法也有一定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西夏文字的创制。李元昊授命大臣野利仁荣仿借汉字的造字方法,创造了近6000个西夏文字。这些文字不仅用于官方文书,还被用于翻译佛经和制定法律,成为西夏文化的重要载体。
西夏文文献:解读西夏社会的钥匙
西夏文《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是研究西夏社会最重要的文献之一。这部成书于西夏天盛年间的法典,共20卷,分150门、1461条,是目前所见数量最大、涉及西夏社会领域最广的世俗文献。通过这部法典,学者们得以深入了解西夏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杜建录教授等学者对西夏文文献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西夏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例如,通过对比《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的不同版本,学者们发现西夏在法律制度上也借鉴了唐宋律令,同时又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创新和发展。
西夏的灭亡并未完全抹去其文化的痕迹。西夏文文献、西夏陵的建筑遗迹以及出土文物,共同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共生的历史画卷。正如杜建录教授所说:“作为多民族政权,西夏文化多样杂糅,但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中原农耕文明。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
西夏虽然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其留下的文化遗产却永远闪耀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