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长江流域环境问题及整治措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长江流域环境问题及整治措施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360docs.net/doc/0414717196.html

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更是维系沿岸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长江流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本文将全面探讨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及其整治措施,以期为长江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长江流域环境问题概述

水质污染

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废水的直接排放,以及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的大量使用,导致长江中下游污染严重。其中,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是主要污染源。

河道违法堆放

大量码头、仓库超纲堆放物品和船舶长期停泊,产生粉尘、噪声等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环境。

河床淤积与河岸退化

人类干预和大规模开采导致长江河床淤积、河岸退化,亟需加强保护生态系统的工程项目。

洪水灾害

大规模开垦和人类活动追求经济利益,加上气候变化影响,大江洪水灾害性日益严重。

水资源短缺

人口增加和工业用水等因素导致长江水资源日益短缺,严重影响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水污染

长江流域是中国工业化最早、经济发展最快、污染最重的地区之一,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长期以来,污水直接排放、无组织排放、废水处理设施运营不善等问题都在长江流域污染问题的形成、扩散和加剧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水土流失

长江流域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土地资源利用压力大。开垦、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导致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出现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现象。

生物多样性丧失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长江流域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遭受了重大的干扰和破坏,一些濒危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例如江豚,作为长江的特有物种,其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

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措施

加强环境规划

我国政府制定了长江保护规划,规划内容包括治理水污染、保护生态和控制环境污染等,对整个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

提高水污染治理能力

根据长江流域中的地区发展情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制订了不同的治污方案,加强了水污染治理能力的建设,生态补偿等措施的推行,防止长江流域水质恶化。

推广生态农业

政府在长江流域地区推广和实施了生态农业项目,这种农业模式能够促进土地养分提升和小型化生产,从而缓和从农业阶段向工业化阶段的转变所带来的生态问题。

开展市民环保行动

为了让公众重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政府部门与企业、学校、社团开展了环保宣传活动,鼓励大家环保、低碳、绿色出行、低浪费等行为,切实减轻长江流域环境的压力。

长江流域主要环境问题

上游水土流失问题

长江上游流域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仅次于东北的第二大林区,也是长江水土资源保护的重要屏障。但多年来,由于不合理开发,重伐轻造,造成森林植被锐减。如四川省森林覆盖率已由50年代的20%下降到80年代的13%,四川盆地仅为4%。随着森林植被的减少,土壤侵蚀面积和强度不断增加。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5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水土流失面积的63%,年土壤侵蚀量达14.05亿t。上游区处于我国地形第一和第二阶梯,地势陡峻,山高谷深,土层浅薄,森林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而迅速演替为草灌群落,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为下降,土地退化面积不断扩大。外动力地质现象如泥石流、滑坡、山崩等灾害日趋严重,每年都有造成伤亡的事件发生。近年来已加强了重点水土流失的整治和控制,但力度还不够。

中、下游平原区洪、涝灾害问题

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有耕地600万平方公里,人口7500万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又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平原区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全靠3600余公里长江干堤和30000余公里的支堤保护,每当大汛来临,防御洪、涝灾害的形势十分严峻,遇大洪水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水灾,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据历史记载,从汉代到清末的2000余年中,长江曾发生大、小洪灾200余次,平均10年一次。在本世纪内就发生过1931年、1935年、1949年和1954年4次严重的洪水灾害。每次洪水灾害人民生产财产都受到巨大损失,灾区的生态与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灾后伴随而来的是瘟疫流行,钉螺扩散,血吸虫病蔓延,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严重的精神创伤,往往数年还难以恢复元气。

长江流域治理成效与展望

治理成效

  • 防洪抗旱能力提升:通过建设水利工程和加强河道管理,长江流域的防洪抗旱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减少了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 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强了长江流域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推进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工程,提高了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 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建立完善的洪水、干旱预警预报系统,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加强抗旱设施建设,提高抗旱能力,保障干旱时期的供水需求。

未来展望和对策建议

  • 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 强化河道采砂管理:加强河道采砂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维护河道生态和航运安全。
  • 促进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流域治理的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 提高公众参与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沿江居民和企业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水资源过度开发

水资源是长江流域的重要资源之一,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长江水流量减少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

  • 工业和农业用水量的增加
  • 水库和水电站建设
  • 河道改造和固堤建设

水污染

长江水污染问题严重,给水生态系统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主要原因包括:

  • 工业废水排放
  • 农业面源污染
  • 生活污水排放

生态破坏

长江流域的生态破坏是未来发展的一大隐患。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许多湿地、林地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平衡的打破。

解决措施

  • 加强水污染治理
  • 合理利用水资源
  • 保护生态环境
  • 推动可持续发展

长江流域环保治理措施

  • 水污染治理:加大排污许可制度的监管力度,合理控制和分配排污权;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城市污水收集和处理率的提升;推广并应用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 大气污染治理:加强污染源管理,切实控制排放总量和浓度;加强对区域大气污染的管控,加大监测和执法力度;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 土壤污染治理:加强工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对污染地块的调查和治理,组织开展土壤修复;推动探索深度开展道路、桥梁、渠道等土壤环境风险排查和治理。
  • 生态保护:严格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和标准,完善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机制;推进生态补偿政策,加强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评估和财政支持;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保护中华白海豚、长江江豚等濒危物种。

长江各河段治理措施

  • 长江上游:实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通过水库、水电站等调节水流;开展植被恢复计划,通过植树造林等活动恢复植被;实施土地整治,减少水土流失。
  • 长江中游: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改善水质;修建生态湿地,利用湿地自净作用;定期疏浚河道,保持航道畅通。
  • 长江下游:实施防洪工程,建设堤坝和警戒设施,减少洪水危害。

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 污染问题: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污水排放导致水质恶化。治理方法包括加强监管,推动企业提升环保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严格排放标准;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的监管力度,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建立健全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处理效率。
  • 生态破坏:江岸开发、湿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治理方法包括加强对江岸开发的管控,严格控制开发规模和范围;加大湿地保护和恢复力度;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
  • 物种灭绝:珍稀物种面临灭绝危险。治理方法包括加强对珍稀物种的监测和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物种保护机制,保护长江流域的珍稀植物和动物资源。

长江边环境整治实施方案

  • 污染源治理:加大工业企业排污治理力度,推动清洁生产;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加强农村污水治理。
  •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加强水生态修复工作;加强植被恢复工作。
  • 绿色发展:加大环保产业发展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工作;推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 管理和监督: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加强环境保护督察。
  • 协作与合作:加强跨区域、跨部门协作;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长江整治工作总结报告

  • 工作背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严重,防洪安全面临挑战,航运、水资源等综合效益亟待提升。
  • 工作措施及成效: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实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加强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推进长江航道整治;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 存在问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防洪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航运、水资源等方面存在瓶颈。
  • 下一步工作计划:持续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