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神墩头遗址考古新发现:揭秘2500年前的青铜铸造中心
芜湖神墩头遗址考古新发现:揭秘2500年前的青铜铸造中心
近日,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召开“神墩头遗址考古发掘专家论证暨成果发布会”,公布了神墩头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该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春秋早中期与铸铜有关的最大聚落遗址,其发掘成果为研究古代青铜冶铸工业提供了珍贵资料。
神墩头遗址位于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郭仁村,于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发现。2024年8月至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芜湖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繁昌区文物保护中心对神墩头遗址展开主动性发掘。
此次发掘面积为805平方米,考古人员共发现了105处遗迹,包括土墙、熔炉、房址、水井等。其中,土墙遗迹围绕墩台边缘,已揭露东、西、南三面,总长75.5米。在南墙东段发现的缺口推测为门址,门内发现道路遗迹。此外,还发现了4处熔炉遗迹,炉内及周围发现有炭屑、陶范等与铸铜活动有关的遗迹遗物。
出土文物共计603件,包括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石器和玉器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与铸铜相关的遗物,如陶范、鼓风管、铅块、铅渣和铜渣等。从出土的陶范及铜器的类型看,该作坊区主要生产刀、斧、锥等青铜工具,及剑、箭镞等青铜兵器。
专家推断,神墩头遗址是目前所知长江下游地区同一时期与铸铜有关的面积最大的聚落遗址,面积至少在8万平方米以上。第二期核心区域的墩台外围修筑有土墙和壕沟,土墙内发现大量与铸铜活动相关的遗迹遗物,证明该区域是一处等级较高的铸铜作坊区,初步推测属于当时的“官工业”体系。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志高表示,采矿、冶炼和铸造是我国古代青铜冶铸工业的三个重要环节。繁昌神墩头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繁昌地区也是当时铸造的中心区域之一,为全面认识长江下游商周时期青铜冶炼铸造工业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冶铸工业的认识,也为吴国“官工业”矿→冶→铸完整体系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下一步,繁昌区将实施原址保护,科学制定保护方案,并计划打造一条具有商周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将神墩头考古遗址和皖南土墩墓群以及周边的乡村旅游景点结合,为打造文化强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