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咬春”:北京的传统习俗与文化传承
立春“咬春”:北京的传统习俗与文化传承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季的开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过一系列习俗迎接春天的到来,其中“咬春”是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在北京,立春“咬春”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凝结着中华民族顺应自然、调养身心的生活智慧。
咬春的历史渊源
“咬春”的习俗最早可追溯至晋代,潘岳《关中记》中记载:“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这表明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有在立春日食用春饼的传统。到了明清时期,这一习俗更为盛行,明代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记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曰‘咬春’。”可见,“咬春”不仅限于食用春饼,还包括生食萝卜等辛甘发散的食物,以助阳气生发。
北京咬春的特色
在北京,立春“咬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食用春饼,二是生食萝卜。其中,春饼的制作和食用最具特色。
春饼的制作
北京的春饼讲究用烫面与凉水和面相结合的方式制作。具体步骤如下:
- 将面粉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开水烫面,另一部分用凉水和面。
- 将两种面团混合,揉匀后分成小剂子。
- 取一个小剂子,擀成薄薄的圆形饼皮。
- 在电饼铛或平底锅中刷少许油,将饼皮烙至两面微黄透明。
这种制作方法使得春饼即使冷却后也不会变硬,保持柔软有韧性。
春饼的食用
春饼的食用方式多样,最常见的是卷菜食用。传统上,春饼的配菜包括炒豆芽、炒菠菜粉丝、炒韭菜、熏干肉丝炒韭黄、炒鸡蛋、豆腐丝、酱肘子、酱猪头肉、鸡丝、炸饹饴、葱丝和甜面酱等。清代诗人蒋耀宗和范来宗《咏春饼》联句生动描绘了春饼的美味:“匀平霜雪白,熨帖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
生食萝卜
除了食用春饼,立春日生食萝卜也是重要习俗。据传,立春当天清晨起床后,要先咬一口萝卜,寓意“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这种做法既是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也符合春季养生之道。因为萝卜性辛甘,具有发散作用,有助于阳气生发,符合《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肝主春……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的养生原则。
咬春的文化内涵
立春“咬春”不仅仅是简单的饮食习俗,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历史渊源来看,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的尊重和顺应。从养生角度来看,通过食用辛甘发散的食物,有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符合春季养生之道。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咬春”还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和祝福。
现代传承与演变
在现代社会,立春“咬春”的习俗仍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但形式上有所简化。过去,立春日不仅要设宴,还要赠送春盘、贴春字等,而现在更多地简化为家庭聚餐,制作春饼和食用萝卜。尽管如此,这一习俗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家庭仍会在立春日亲手制作春饼,享受家庭团聚的乐趣。同时,一些传统习俗如打春牛、贴宜春字画等也在逐渐复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立春“咬春”这一习俗,历经千年而不衰,不仅因为它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更因为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这一习俗仍在不断演变和传承,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