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首美诗欣赏:春天烟雨之美
五首美诗欣赏:春天烟雨之美
春天的烟雨,是一种独特的自然现象,它既不是单纯的细雨,也不是纯粹的雾气,而是一种湿润的空气与低垂的云层交织在一起,形成如烟如雾的美感。这种天气在湿润多雨的南方,春秋两季常常出现,因此有了"江南烟雨"、"水乡烟雨"、"山林烟雨"等景观。本文将通过五首古诗,带您领略烟雨之美。
烟雨的起源与意境
"烟雨"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宋诗人鲍照的诗中。鲍照久居南京,而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沛,春天也较内陆地区来的早而湿润,因此很容易看到春烟成雨、春雨如烟的景象。
在这烟雨即将到来的季节,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分别,心中惆怅。茫茫烟雨,加深了分别后的不确定性,仿佛两只鸟儿,一只飞往了遥远的烟雨外的楚城,一只留在了烟雨中的江水中。后来唐人有句诗,写出了这样的迷离惆怅,凄凄去亲爱,茫茫入烟雾。
鲍照是喜欢江南烟雨的,至少他认为这种烟雨,是一种特殊的柔美,让人沉溺。所以在另外一篇赋里,他写"聊弭志以高歌,顺烟雨而沉逸。"我本来是高歌而吟咏志向,却因为这无边的烟雨,而消磨了那种锐利和飞扬,反而沉湎在这无边烟雨的空灵美里啊。
我不能说是鲍照创造了烟雨两个字,但是因为他,"烟雨",成为历代诗歌里不可或缺的美。
戴叔伦《苏溪亭》
苏溪亭在浙江义乌,戴叔伦喜欢山水,出身隐士世家,后来做官,之后又决意归隐。对于山水,他有特殊的喜爱和审美。不同于一般诗人的靠联想写诗,戴叔伦更喜欢真实的处在山水之间,去感受真实的广袤。
这是他行经义乌的苏溪,这里山水明丽,绿树成荫,在唐朝这是偏僻的江南山地,其中有无数的人,外出求学求官,仕途经商。留下妻子留守。绝美山水,寂寞田园。
苏溪驿站上,人烟稀少,春草遍布了驿路。
谁在上面靠着,在徘徊远眺,来来回回,靠遍了所有的栏杆。
燕子还没有飞回来啊,春天就要过去了,那望眼中,没有船只,只有无边的烟雨,催开催落着最后的杏花,那娇美的杏花树,就在烟雨的水边,它也觉得了守望和等待的凄寒了吧。
等到花都要谢了啊。
写到这里,我在想,戴叔伦为什么后来执意要回归田园?或者在他乡的旅途和寂寞中,他知道自己最在乎的是什么。不是功名利禄,是和妻子家人最安稳的相守。
我不想你等成雨中落败的杏花,我不想思念成冰冷的绝望。
杜牧《江南春绝句》
这是杜牧的名诗。这是一幅壮丽的江南春景图,虚实相照,大气唯美。
这江南千里美地的春天,到处是春鸟啼叫,绿柳红花。水边的村庄,山边的小镇,都是杏花开放,酒旗招展。显示着盛世的富庶和安定。
而在春天的烟雨季,这里还广布着南北朝时期无数的佛寺,在烟雨迷离当中,这些寺庙的身影,时隐时现,给江南增添着特殊的美丽,显示着江南地区曾经的繁华富丽。
那么现代人读起来,很有联想,那一座座庄严的古建筑,在江南的烟雨里,显示出特殊的韵味和风情。
但是杜牧所表达的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杜牧在江南时,喜欢游历古迹不假,也喜欢这烟雨中的古建筑。随着隋唐一统,政治中心北移,实际江南地区在政治上是被压制的。这里富庶,先进,但是再也难以再现六朝古都的辉煌。
南朝四百八十寺,是指南北朝时代,帝王尤其是梁武帝笃信佛教,广建寺庙。但是随着政权坍塌,这些古寺经过战争岁月,大约也所存不多吧。
所以这里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到底有多少寺庙在杜牧时期存在,还真说不好。
如果从历史来看,南北朝兴建如此多的寺庙,也没有保障帝业的永久,到是当时王谢堂前燕,现在已是百姓家。所以这首诗说杜牧暗含兴亡和嘲讽之感,也不为错。因为他重点强调的是明丽安定的山村春美,对应的是帝王的兴衰。
还有一件杜牧时代的大事,就是唐武宗时期,对于泛滥的佛教进行打击,下令拆毁佛寺,全国拆毁寺院、招提、兰若共4.46万余所,杜牧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
所以杜牧所表达的烟雨楼台,和我们后来审美的烟雨古建筑,是有着精神指向的不同的。他是说的,那些古寺,在烟雨中风雨飘摇,让位于明丽的兴旺的山乡烟火。
但是也正是这首诗含着的古典建筑美学,反而让这首诗成为江南自然和人文美景的典范。有山有水,鸟语花香,烟雨楼台,旖旎江南。
李弥逊《春雨》
春天的烟雨,正是因为空气中湿度大,润泽,所以二三月的烟雨特别能滋养花木。
一场蒙蒙春雨说来就来,隔开了春天的太阳。
而这正是清明节气左右。
这滋润的细密如烟的雨,滋生着春草连带春草下的泥土,那软糯的春泥,正好供燕子飞来衔泥做窝。
那春雨滋养春花,酝酿出甜美的花蜜,等待蜜蜂的采集啊。
烟雨是万木萌发的好雨,春雨贵如油。
刘崧《山楼偶题》
我非常喜欢这首诗。刘崧是少年经历过乱世的人,他兄弟三人,只有一座房子,五十亩地,所以他知道农民的辛苦,乱世的颠沛。这应该是明朝还未定鼎时,他在家乡听闻东南在打仗,心中的忧患。
他应该是在自己家的山楼上,面对二月的烟雨。
听闻战事,家乡的农民都在惴惴不安,二月正是春耕时节,但是在逃难避战之中的惶惑里,哪里能定下心来耕作?
这位少年,独自走到自家的楼上,想必极其清简,风雨,吹进他的小楼,他看着四面窗外的烟雨,仿佛这座小楼如同孤舟。他能够让自己安定的,只有在楼上空床上的满床书籍。无用吗?生死未定的末世,书是没有实际用途的,但是也有用,那是古中国的波澜历史,那是希望,那也是他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在明朝朱元璋治下,这位读书人有着现实主义的情怀和实干,得以重用。
他一生简朴廉洁,十年用一条棉被。缝缝补补又给孩子做了衣裳。晚年拜国子司业,赐鞍马,可以随时见到皇帝。
打动我,是这首诗里现实主义的情怀,忧民忧国。
打动我的,是他本人的朴素情怀,爱民,为国。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