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军转民技术如何带动地方经济?
绵阳市:军转民技术如何带动地方经济?
绵阳市作为我国唯一的科技城,承载着军用技术转化为民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近年来,绵阳市依托雄厚的军工科研实力,通过军转民技术产业化,不仅提升了技术创新能力,还成为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先导。据统计,绵阳市军民融合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超过70%,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绵阳市的军工科研实力
绵阳市拥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包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这些机构为绵阳市的军转民技术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支撑。此外,绵阳市还拥有14所高等院校,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据统计,绵阳市人才总量达67.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1.7万人,人才密度高达1233人/万人,成为中国西部中等城市中最大的智力密集区。
军转民技术的成功案例
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是绵阳市军转民企业的典型代表。该公司成立于1993年,由军工企业转型而来,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草铵膦原药和氯代吡啶系列除草剂原药生产和销售企业。公司总部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拥有四川绵阳、江苏南通、四川广安、湖南岳阳、河南鹤壁、湖北荆州、湖南津市七个生产基地,以及成都研发中心和上海营销中心。
利尔化学的转型之路展现了军转民技术的巨大潜力。公司2021年销售收入达65亿元,2022年更是增长至100亿元,全国农化行业销售百强榜排名第七,全球排名第十七。目前,公司市值95亿元,总资产140亿元,现有员工7000余人。
政策支持与平台建设
绵阳市享有北京中关村政策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项先行先试政策,为军转民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绵阳市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80万平方米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成立了四川省智能电视、北斗卫星导航、新能源汽车、信息产业等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
此外,绵阳市还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展会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持续提升,已成为“中国十佳品牌展会项目”。
经济效益与社会贡献
军转民技术不仅为绵阳市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据统计,2015年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700.3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9.16亿元、增长13%。同时,军民融合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就业,目前绵阳市已有科技型中小企业7108家,大中型骨干企业85家,注册上市公司24家。
未来展望
绵阳市正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部署要求,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工作取向,突出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全面创新改革牵引,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精心实施好“项目年”,深入实施“两个一号工程”,扎实抓好脱贫攻坚和交通攻坚,推动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着力建设一座“创新之城、活力之城、希望之城”,努力争当西部地区创新创业“领头羊”和军民融合“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