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苏辙兄弟情深,《水调歌头》见证千年亲情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苏辙兄弟情深,《水调歌头》见证千年亲情

引用
CSDN
11
来源
1.
https://blog.csdn.net/m0_68657832/article/details/140096893
2.
https://new.qq.com/rain/a/20240617A03OK200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0221A010I400
4.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866282/
5.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A%90%E5%B1%B1%E7%83%9F%E9%9B%A8%E6%B5%99%E6%B1%9F%E6%BD%AE/12510175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8F%E8%BD%BC
7.
http://www.lubanyouke.com/36190.html
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01/05/8250148_1135466434.shtml
9.
https://www.gushiwen.cn/wen_2495.aspx
10.
https://m.qidian.com/ask/qoswzskxask
11.
https://www.ruiwen.com/wenxue/shuidiaogetou/945601.html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和苏辙这对兄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感情,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其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是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思念,更是对人生、对亲情的深刻思考。

苏轼和苏辙相差两岁,从小一起读书游玩,感情深厚。苏轼在多个时期都写过思念苏辙的诗词,展现了他们之间超越血缘的兄弟情谊。

这首《水调歌头》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苏轼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此时的苏轼,仕途并不顺利。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到地方任职,内心充满苦闷和无奈。而更让他感到痛苦的是,他已经五年没有和弟弟苏辙见面了。

词的上阕,苏轼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迷茫。他感叹时光的流逝,同时也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流露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下阕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绘了苏轼在月光下的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而“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则直接表达了他对月亮的“埋怨”,为什么偏偏在离别时分显得如此圆满?

然而,苏轼终究是一位豁达的文人。他没有沉溺于个人的悲伤,而是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宽慰自己,展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这句词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豁达态度。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了千古绝唱。这句词超越了个人的情感,表达了对所有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苏轼希望,即便相隔千里,人们也能共享这轮明月,感受到彼此的思念和祝福。

除了《水调歌头》,苏轼还有许多表达兄弟情谊的诗词。如《阳关曲·中秋月》中“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同样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苏轼和苏辙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间真挚而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感跨越时空,依然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水调歌头》不仅是一首表达思念的词,更是一首展现人性光辉的杰作,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苏轼:一个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在离别中依然心怀希望的文人形象。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