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发文规范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推广明示制度
市场监管总局发文规范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推广明示制度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对预制菜产业进行系统性规范。《通知》从预制菜的定义、标准体系建设、食品安全监管等多个维度提出明确要求,旨在强化预制菜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保障消费者权益。
明确预制菜定义,规范行业发展
《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这一定义明确了预制菜的两大特征:工业化预加工和菜肴属性,同时强调了不添加防腐剂这一关键点。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还明确了预制菜的范围,将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排除在外。这一界定有助于清晰划分预制菜与其他食品的界限,避免概念泛化。
健全标准体系,提升产品质量
为解决预制菜行业标准缺失的问题,《通知》提出要推进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具体包括研究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覆盖生产加工、冷藏冷冻和冷链物流等环节;同时推动预制菜术语、产品分类等质量标准的制定,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
这一系列标准的建立将为预制菜行业提供统一的技术规范,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增强消费者信心。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通知》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
-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要求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把控原料质量关,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
- 加强生产许可管理:修订完善相关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检查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贮藏运输等环节,开展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通知》要求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制度,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一举措回应了社会关切,有助于消除消费者对预制菜使用的疑虑。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通知》还从多个维度提出了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 增强优质原料保障能力:指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原料品质安全。
- 提升关键技术创新研发水平:鼓励企业开展保鲜、风味保持等技术研发。
- 加快先进生产工艺装备应用:推广智能化、标准化生产装备。
- 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品牌培育。
应对挑战,预制菜行业迎来新机遇
近年来,预制菜行业快速发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根据探迹科技发布的《2024全国食品行业发展报告》,截至2024年12月,全国预制菜企业已超过2900家,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然而,行业也存在同质化严重、产能过剩等问题,2024年食品行业投融资事件数量相比2023年几乎腰斩。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安全性和健康隐患也存在担忧。小红书上关于预制菜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许多用户关注预制菜是否含有防腐剂、添加剂,以及营养是否流失等问题。这些都反映出市场对预制菜行业规范发展的迫切需求。
展望未来,标准化引领高质量发展
《通知》的出台标志着预制菜行业正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迈进。通过明确的定义、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监管,预制菜行业有望解决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升整体质量水平。
对于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那些能够严把质量关、不断创新研发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加透明、安全的预制菜市场将为他们的餐桌带来更多放心的选择。
总体来看,市场监管总局此次发布的《通知》为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预制菜有望成为既便捷又安全的餐桌新选择。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回应了社会关切,也为预制菜行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