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璋之喜、弄瓦之喜、文定之喜、于归之喜,日常祝福用得上请惠存
弄璋之喜、弄瓦之喜、文定之喜、于归之喜,日常祝福用得上请惠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许多美好的祝福用语。这些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个常用的祝福用语,包括“弄璋之喜”、“弄瓦之喜”、“文定之喜”和“于归之喜”,让您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准确使用这些美好的祝福语。
弄璋之喜与弄瓦之喜
“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是两个成语,它们都是用作祝福生孩子的祝福,语出《诗经》。
“弄璋之喜”出自于《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意思是说,如果家里生了男孩子就把玉璋给他,希望他将来能够有玉一样的品质,后来也代指恭贺人家家里生了男孩。
“弄瓦之喜”也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意思是说,如果家里生了女孩,就要给她瓦。这里的瓦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瓦片,而是纺车上的一个零件。这也符合了古时候“男耕女织”的家庭理念。
文定之喜
古时候结婚体系,常常分为提亲、定亲、成亲三个环节。“文定之喜”就是定亲的祝福。
古时候,社会观念比较落后,女孩子常常不抛头露面,居于深闺。等到长大后,往往要通过红娘牵线,走“提亲”的环节才能出嫁。
提亲后,就是定亲环节。定亲的时候,男方会将准备好的聘礼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收到后会回礼。女方回礼多为金团、油包及闺女自做的绣品。
那时候有一种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送“回贴”认可,俗称“文定”。这就是“文定之喜”的由来。
于归之喜
于归之喜是指古代女子的出嫁。因为古人认为:女子嫁到丈夫的家中,才算是真正的回了家,所以于归之喜也被理解为丈夫家是女子的最终归宿。这是古人的一种观念。
于归之喜最早出自《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其中的“之子”,就是指孩子,古代的“子”代称儿女,而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女子出嫁才是真正的回家。
与于归之喜对应的还有于归宴,也就是指结婚当天宴请宾客的这场婚宴。于归宴和出阁宴有着很大的不同,出阁宴一般是指女子在娘家吃的最后一顿饭。
花烛之喜
在古代,“花烛之喜”特指男子的结婚之喜,与女子的“于归之喜”相映成趣。“花烛之喜”这一称谓的由来,与古代新婚之夜的传统习俗紧密相连。
在古代,新婚夫妇的洞房之夜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人们称之为“洞房花烛夜”。在这个特殊的夜晚,新房内的花烛燃烧得格外明亮,它们不仅照亮了新人的脸庞,更象征着新婚夫妇美好的未来和幸福的生活。因此,人们便用“花烛之喜”来形容男子结婚的喜悦与幸福。
随着时代的变迁,“花烛之喜”这一称谓的含义也逐渐丰富和扩展。如今,它已不仅仅局限于指代男子的结婚之喜,而是泛指新婚、结婚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