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老师教你心理调适迎新学期
陶老师教你心理调适迎新学期
新学期开始了,不少学生和家长都在为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而努力。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开学心理调适问题,我们特别邀请了多位心理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为大家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什么是“开学综合征”?
“开学综合征”是民间在科普宣传中使用的一种通俗表达,指学生在新学期开始前出现的一种急性应激状态,伴有心理和生理上的反应。这种表现并不局限于学生,而是普遍存在于各个年龄段和人群中,成年人在放假后回到工作岗位时,也可能出现类似的应激情绪。
“开学综合征”有哪些具体表现?
“开学综合征”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 心理上:紧张不安、难以放松,伴有害怕、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 生理上:失眠、头晕、头痛、恶心等躯体症状
- 认知功能: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容易分散等问题
这些症状若持续时间较长,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效率,则可能被判断为出现了“开学综合征”。
如何帮助孩子调整心态?
找到“趣味感”:趣味感是孩子面对压力时的小超能力。家长要帮助孩子看到学校生活中的亮点,比如新知识的探索、社团活动的参与等,让学校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稳定情绪,调整作息:尽快形成规律的生活很重要。自主调整孩子起床、学习、休息的时间,以尽快适应上学的作息时间。当孩子抱怨学校上课时间长、节奏快,作业多,甚至出现作业无法完成、错误率高等情况时,父母先别着急,更不要批评孩子或给孩子施压。不妨先理解孩子的难处,提醒孩子给自己一定时间,勇敢面对这短暂的不适应。
循序渐进,步入正轨:返校后,孩子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和调整。父母不妨循序渐进,可以用小步子原则帮助孩子度过适应期。比如,孩子习惯晚睡晚起,可以允许孩子逐步调整作息时间,在不影响正常上学的前提下,每天比前一天早10分钟睡觉,早10分钟起床,逐步恢复正常作息时间。
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孩子在适应的过程中需要付出许多精力和努力,而且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败。这时,父母可以建议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找到自己的节奏,计划要具有可行性且是循序渐进的,不能过度要求。可以准备一个目标小本子,每完成一个目标就把它勾起来,把清单任务拆分为小目标和最小可实现的行动方案,并根据自己的状况及时调整。
自我减压,学会求助:返校后要指导孩子注意劳逸结合,关注身边美好的事物。当感到紧张焦虑时,尝试运用腹式呼吸法自我放松,亦可通过听音乐、运动等缓解情绪。如果出现情绪低落,可以写心情日记,允许自己规划每天发现三件美好的小事等方式积极自我调适。当孩子不能自我调节心情时,鼓励孩子采取与信任的人聊天,找同学和老师倾诉,拨打心理热线或者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等方式进行心理调适。
不同学龄段如何适应新学期?
幼儿园到小学:重点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通过对比小学生与幼儿园孩子的不同,告诉孩子们他们的成长与变化,强调小学学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如认识新朋友、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掌握新知识等,让孩子们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和成就感。
小学到初中:注重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变化规律,学会有效调适心理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学生情绪压力反馈及调节机制,及时根据学生心理状况加以适时的心理疏导。
初中到高中:加强目标设定和压力管理。构建起“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焦虑和不良情绪,提升学生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家长应该如何配合?
保持良好心态:家长要调整期望值,进行自我心理调适,避免把紧张情绪带给孩子,让家庭成为孩子缓解不良情绪的“加油站”。
加强家校沟通:与老师保持定期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营造轻松氛围:通过开展家庭活动、鼓励孩子参与家务等方式,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
关注心理健康:如果发现孩子有严重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科医生的帮助。
如何预防“开学综合征”?
提前准备:在假期结束前,逐步调整作息时间,做好学习用品的准备。
合理规划:制定简单且容易实现的目标和计划,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
健康生活: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鼓励适量运动,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心理暗示:给予孩子正面的心理暗示,比如“新学期可以学到更多有趣的知识”。
关注社交:鼓励孩子与同学保持联系,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
“开学综合征”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可能遇到的挑战,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家校的共同努力,我们完全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