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者张昕:过度“鸡娃”危害大,科学育儿才是正道
北大学者张昕:过度“鸡娃”危害大,科学育儿才是正道
“鸡娃”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不仅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张昕通过抖音科普育儿知识,呼吁家长们重视“鸡娃”带来的危害,引发了广泛共鸣。
“鸡娃”一词源自网络用语,指的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驱使孩子不断拼搏的行为。这种现象在中产阶层家庭尤为普遍。据调查,许多中产家庭的父母由于自身经历和对未来的焦虑,往往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通过不断加压来试图维持或提升家庭的社会地位。
然而,“鸡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长春市第六医院接诊的一位10岁患者桐羽,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桐羽在母亲的“鸡娃”计划下,四年级就学习初二课程,长期处于巨大精神压力下,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头疼、腿软等症状。经诊断,桐羽患上了分离(转换)性障碍,这是一种常见的青少年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意识改变等。
“鸡娃”现象的普遍性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社会的深层矛盾。一方面,中产家庭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包括房价、教育、医疗等多重负担;另一方面,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家长不得不通过“鸡娃”来争夺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这种现象在一线城市尤为突出,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优质学校,不惜一切代价。
面对“鸡娃”带来的危害,专家们呼吁家长采取科学育儿方式。科学育儿的核心在于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应该:
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节奏,家长不应盲目攀比,而应关注孩子自身的进步。
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避免控制型亲子关系,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提供情感支持。
合理安排学习与生活:平衡学习与休息,避免过度学习导致身心疲惫。
培养多元智能:除了学术能力,还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艺术素养、体育技能等多方面素质。
科学育儿不仅需要家长的努力,也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例如,徐汇区推进的“十五分钟托育圈”项目,通过医教结合、教师专业化培训等方式,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式。
“鸡娃”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教育焦虑和资源争夺。然而,过度的“鸡娃”不仅可能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也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正如张昕教授所言,教育不是一场简单的竞赛,而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家长应该从“鸡娃”的焦虑中解脱出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育儿,给予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