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联合国非遗认证的文化瑰宝
春节:联合国非遗认证的文化瑰宝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晚,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迅速在中国网络上掀起热潮,成为举国同庆的话题。作为中华民族最响亮的文化标识之一,春节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春节:千年的文化传承
春节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郑艳表示,春节最早起源于丰收祭祀,是古人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和对下一个农事循环的期待。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年”字本身就与庄稼成熟周期密切相关。在科技尚不发达的上古社会,人们往往从神灵是否保佑的角度理解生活的酸甜苦辣,因此,上古春节的主要习俗活动便是祭祀神灵以祈求丰收。
随着历史的发展,春节逐渐形成了丰富的习俗体系。除夕之夜,家人围炉共聚,享用丰盛的年夜饭,守岁、辞岁,这份温馨与团聚的深切情感,正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理念的生动体现。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身,身着新装、互拜新年,传递着祝福与喜悦。孩童们则满怀期待地接过长辈馈赠的压岁钱,这不仅是对个人的祝福,更凝结着对家族未来繁荣昌盛的美好期盼。
春节的文化内涵:包罗万象的民俗盛宴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文化内涵丰富而深邃。从饮食文化到文学艺术,从家庭团聚到社会和谐,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哲学理念。
饮食文化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饺子作为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象征着团圆和财富。包饺子时,家人围坐一起,边聊天边劳作,象征着团结与和谐;饺子的形状似古代的元宝,寓意财富与好运。年糕也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传统美食。“年”与“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事业步步高升,新的一年更加美好。
文学艺术在春节中也得到了充分展现。贴春联是春节期间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春联又称门对、春贴、对联等,是用红纸书写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的憧憬。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韵律美。其内容中常出现的词句,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寓意新的一年将带来新的变化和希望,充满了诗意与浪漫。
家庭团聚是春节的核心主题。无论是千里迢迢的返乡之旅,还是除夕夜的团圆饭,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亲情的珍视。这种团聚不仅限于家庭内部,还延伸到邻里之间、社区之中,形成了和谐共生的社会氛围。
当代传承: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进入当代,春节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元素,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电子鞭炮、网上拜年、微信红包等新形式的出现,既体现了文化的创新性,又保持了传统的连续性。
更令人瞩目的是,春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多个优先行动领域紧密相连。在粮食安全方面,春节包含着粮食种植、加工、保存以及年节食品备制的知识和实践,不断强化着对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在优质教育方面,春节的相关习俗、知识、技能及传承方式为教育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在性别平等方面,春节习俗中的性别平等观念越来越得以凸显。在包容性经济发展方面,春节产生的消费需求为社区成员的可持续生计和体面就业提供了重要机会。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春节习俗的实践中不断强化着礼敬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伦理观念。在和平与社会凝聚力方面,春节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传达着“和合”理念,不仅强化了社会内部的团结和谐,而且在国际交流中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
春节的国际影响:文化软实力的展现
随着春节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海外华人社区的庆祝活动越来越丰富。在世界许多地方,春节的庆祝活动如张贴春联、挂灯笼、舞龙舞狮等,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当地新民俗的一部分。2023年12月22日,联合国大会将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浮动假日,再次印证了春节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春节的成功申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一件大事,更是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里程碑。作为传统性、现代性与全球性结合的样板,春节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时代价值,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