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为何不收中国字画?
马未都为何不收中国字画?
马未都,这位被誉为“京城第一收藏家”的文化学者,以其独特的收藏理念和卓越的鉴赏能力,在中国收藏界享有盛誉。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他的众多藏品中,却鲜见中国字画的身影。这位在陶瓷、家具等领域成就卓著的收藏家,为何偏偏对中国字画“敬而远之”?这背后,既有他对收藏理念的坚守,也体现了他对市场价值的理性判断。
严苛的收藏标准:只收上佳文物
马未都的收藏之路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从最初的古董爱好者到创办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他的收藏理念始终如一:只收藏上佳文物。这种严苛的标准,让他在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字画时,显得格外谨慎。
“我不是不收藏字画,而是目前市场上很难见到让我动心的作品。”马未都在一次访谈中坦言。在他看来,中国字画的收藏门槛极高,不仅需要深厚的艺术鉴赏能力,还要具备扎实的历史文化知识。而当前市场上的字画作品,真正能达到“上佳”标准的寥寥无几。
专注古代文物:以陶瓷收藏见长
走进观复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古代陶瓷、精美的明清家具、独特的古代门窗,却鲜见中国字画的踪影。这种藏品结构,正是马未都收藏理念的体现。
“我更倾向于收藏那些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实物。”马未都说。在他看来,古代陶瓷、家具等实物,不仅工艺精湛,更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而这些领域,正是他数十年来深耕细作的“根据地”。
市场价值的理性判断:避开价格虚高的字画市场
近年来,中国字画市场持续升温,一些名家作品动辄拍出天价。然而,在马未都看来,这种“繁荣”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
“字画市场的水分太大,很多作品的价格严重偏离其实际价值。”马未都指出。他认为,相比于古代陶瓷等实物,近现代字画的市场价值更易受人为操控,投资风险较高。因此,他选择将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更为熟悉的领域。
自知之明:承认短板,扬长避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关键是要有自知之明。”马未都在《演讲与讲演》一书中写道。他坦承自己在字画领域的知识储备相对薄弱,与其在不熟悉的领域冒险,不如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
这种“自知之明”,正是马未都在收藏界取得成功的关键。他没有盲目追求市场热点,而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和兴趣爱好,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收藏方向。
文化传承:以实物见证历史
马未都的收藏理念,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密不可分。他认为,文物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通过收藏古代陶瓷、家具等实物,他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一件精美的瓷器,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一扇古老的门窗,可以让我们领略到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马未都说。在他看来,这些实物比字画更能直观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结语:收藏家的理性选择
马未都选择不收藏中国字画,绝非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否定。相反,这恰恰体现了他对收藏事业的理性态度和专业精神。在收藏界,盲目跟风和冲动投资往往会导致失败。马未都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收藏不是简单的“买买买”,而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市场判断和文化理解的事业。
正如他在《演讲与讲演》中所说:“自知者英,自胜者雄。”这位在收藏界驰骋数十年的“老炮儿”,用自己的选择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