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转型:城市风貌的华丽蜕变
高质量发展转型:城市风貌的华丽蜕变
从1992年到今天,中国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低矮楼房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取代,狭窄的街道变成了宽敞的马路,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这种变化,正是中国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生动写照。
城市更新: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201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市更新”概念,2021年3月,这一概念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文件,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指出,城市更新的关键在于找准问题并有效解决。这需要坚持城市体检先行,一方面从问题导向出发,查找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另一方面从目标导向出发,查找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
城市更新:看得见的改变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全国已实施各类城市更新项目约15.4万个,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些项目涵盖了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升级、公共服务优化等多个方面,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以北京市为例,2024年计划新开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300个、完工200个,老楼加装电梯新开工1000部、完工600部。同时,还将推进地上地面地下空间一体化改造提升,启动危旧楼房改建20万平方米,改造提升老旧厂房40个。
在郑州,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达1.1万亿元。截至2024年底,已完成投资2800亿元。通过城市更新,郑州不仅改善了城市面貌,更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居民幸福感。例如,代书胡同片区通过改造,不仅拆除了700多个违章建筑,还增设了2000多个停车位,并建设了城市书房、日间照料中心、托育中心等公共设施,让居民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
创新驱动:城市更新的新模式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模式,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例如,合肥市的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项目,通过数字化手段监测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和管控风险隐患,保障城市安全。这一项目已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在武汉,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相结合,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新地标。例如,汉口历史风貌区的改造,既保留了历史建筑的风貌,又注入了现代商业和文化功能,成为市民和游客喜爱的打卡地。
居民感受: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城市更新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更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在郑州,通过城市更新,不仅改善了城市面貌,更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居民幸福感。例如,代书胡同片区通过改造,不仅拆除了700多个违章建筑,还增设了2000多个停车位,并建设了城市书房、日间照料中心、托育中心等公共设施,让居民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
在一些地方,城市更新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文化复兴。例如,郑州的芝麻街1958双创园、二砂文创园等项目,将老工业厂区改造成为文创园区,不仅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记忆,更成为了年轻人创业、社交、消费的新去处。
未来展望:智慧城市的美好愿景
随着城市更新的深入推进,未来的城市将更加智慧、宜居。《城市公共交通条例》的出台,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城市更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的城市将变得更加美好,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