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初五迎财神:金色鲤鱼成主角
上海人初五迎财神:金色鲤鱼成主角
正月初五凌晨,上海城隍庙内灯火通明,香烟缭绕。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络绎不绝的市民游客手持香烛,虔诚地向财神殿进香祈福。这一天,按照民间传统,是迎接财神的吉日,也是商家开市营业的重要时刻。
金色鲤鱼:上海迎财神的独特祭品
在上海,迎财神的仪式讲究颇多,而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用金色鲤鱼作为祭品。这种习俗源自清代,最早见于同治《上海县志》记载:“(正月) 初五,接财神,用鲜鲤,担鱼呼卖,曰送元宝鱼,至暮轰饮,曰财神酒。”金色鲤鱼因其金黄色泽,与财富象征的“金”紧密相连,而“鲤”字又与“利”谐音,因此被赋予了招财进宝的美好寓意。
在迎财神的仪式中,商家们不仅将金色鲤鱼作为供奉,还会将活鲤鱼养在水缸中,称为“活元宝”。这种做法体现了人们对流动财富的向往,寓意着财富如活水般源源不断地流入。祭祀结束后,这些活鲤鱼会被小心翼翼地放生到黄浦江或豫园九曲桥下的荷花池中,象征着财源滚滚而来。
丰富的迎财神仪式
除了用金色鲤鱼祭拜财神,上海人还有许多独特的迎财神方式。比如,初四晚上,商家会在店铺正中悬挂五张财神爷的画像,在门面两侧挂上写有店名的纸灯笼。供桌上铺上绣花红绸桌围,上面摆放三牲或五牲的供品,包括猪肉、鸡肉、鱼类,有时还会加上牛肉和羊蹄。为了讨个好彩头,人们还会准备用鸡血冻制成的“元宝”或用糖制成的“糖元宝”。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人还有吃饺子的习俗,称为“捏小人嘴”。据传,包饺子时用手沿着饺子边捏,可以避谗言,让新的一年远离小人的是非。此外,商家会在初五这天开市营业,准备“财神酒”,并将第一个进店的顾客视为“财神”,希望借此带来一年的好运。
文化交融的产物
上海迎财神的习俗,是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产物。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城市,上海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这些移民带来了各自的财神信仰,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上海迎财神文化。
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财富的渴望,更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的商业精神。它融合了宗教信仰、民间风俗与商业传统,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初五,无论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上海人,都会以各自的方式参与这场盛大的迎财神仪式,共同祈求新一年的财运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