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江阴八十一日:江山鼎革,风俗不改,只要留发、一切可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江阴八十一日:江山鼎革,风俗不改,只要留发、一切可谈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DVMJALJ0552N4FE.html

378年前的今天,1645年10月11日(阴历8月22日),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在这一天,江阴城被清军攻破,然后惨遭屠城,九万七千余人被杀,全城生存者仅剩53人,史称江阴八十一日。

要说这个事件,还得从"剃发令"起。按主流观点,自李自成率农民军攻进北京城、崇祯上吊自缢时起,明朝就灭亡了。但实际上,崇祯死后两月的1644年5月,文武大臣在南京拥立了另一个明朝宗室福王朱由崧登上帝位,年号弘光。

不过,弘光帝却是一坨扶不上墙的烂泥,被手下绑了献给清军,之后他就投降了。让汉人剃头从满制,清王朝本是相当谨慎的。弘光投降后,豫亲王多铎进入南京后,曾颁公告曰: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

然而、不久之后,江南半壁皆臣服,归顺的汉族官员纷纷剃发、以示忠心不二,满清感觉到名正言顺地推行满制的时机已成熟,于是多铎之兄摄政王多尔衮就颁发了"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并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剃头令对于汉民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为他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孔孟思想根深蒂固地扎根于汉民的意识当中,他们哪肯轻易就范?

在江阴,明朝知县林之骥解印去职后,清知县方亨继任。方亨到文庙(即孔子庙。或叫夫子庙)上香时,一百多名诸生(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以及一些老者跟了过来,大家问:"发可不剃吗?"方亨说道:"这是清朝的律法,不能违背。"

多尔衮像

连环画《阎应元抗清》

等常州府(当时江阴属常州府)"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布告下来后,方亨令书吏抄写,书吏将笔扔到地上说:"就死也罢。"当地官办学校明伦堂中的诸生也纷纷表示抵制,一个名叫许用的诸生说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

当地民众到县衙示威、誓不剃发。恰在这时,方亨的老师派家人前来向方亨贺喜,贺喜的人从方亨家出来时、骂道:"你们这些奴才,个个该砍头!"结果激起大家的愤怒,被大家群殴致死。

方亨出来、想抓带头者,又被众人一起上前撕裂了帽子和服装。方亨也害怕了,让大家写申请请求免剃;但暗地里写信给常州太守,请求派兵来征剿。民众得知后,将方亨拘在宾馆,后杀掉。

接下来,大家将典史陈明遇拥为首领,一切听从他的指令。陈明遇派人邀请有迎击海寇经验、住在城外砂山的前任典史阎应元,主持抗清御寇之事。县学明伦堂被定为指挥所。

接下来,先是常州知府派来的300郡兵被江阴军民歼灭,后清兵水师500人也被歼灭。多铎于是命刘良佐率部围攻江阴县城;刘良佐是明朝降将,原弘光政权下的江北四镇(相当于"师")之一。

开始时,刘良佐并未把百姓起事放在眼里,作招降书一纸,从东城外射了进来,称各地俱已剃发、唯江阴一处固执地违抗国令,劝大家快点剃发归顺,以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

陈明遇召集民众商议,后回信说,百姓的愿望很简单,江山鼎革、风俗不改,只要肯让我们留着头发,一切都还可以谈;"江阴礼乐之邦,忠义素著……(剃发令)大弗人心,是以乡城老幼,誓死不从,坚持不二,为今之计,当速收兵,不然,纵百万临城,江阴死守之志已决,断不苟且求生也"。

谈不拢,矛盾持续升级。清兵准备用大炮攻北门,城上的人拼死抵抗,城墙上箭石如雨下,清兵不敢前。之后,清兵派九员上将驾云梯、上城,被城上军民用长枪刺死了四个,伤五个:有身中三箭的,有劈去头颅的,有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的,有被火箭烧死的……

江阴义民别传

由于刘良佐师久无功,贝勒博洛平定了松江后,将所部二十万人全部带到了江阴。之后,又从南京运来了更大的大炮二十四座;国师也前来出谋划策……

10万江阴百姓面对24万清军铁骑,两百多门的红衣大炮,阎应元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血战孤城,抗敌81日后,江阴城沦陷。最后,阎应元拔出短刀,刺胸而出,结果未死、又投湖中,被清兵生擒后遇害。其家丁十多人,都因为不降而被杀,尸体都放在一起。

陈明遇关闭衙门,亲自点火,烧死妻儿家人四十三口,然后自己持刀与清兵肉搏,身负重伤后、握刀僵立在墙壁上而亡。

与阎应元、陈明遇并称"江阴抗清三公"的县学训导冯厚敦,带领诸生守城;江阴城破时,冯厚敦引刀自刎于明伦堂,其13名学生亦拔刀自刎,躺伏其两侧。而其妻子和姐姐则投井而死。

在这次抗清斗争中,江阴军民共击毙清军7万5千余人,其中亲王3名,大将军18名;城被破时,无一人投降。江阴民众以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中华文明的反侵略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后注:

击毙亲王三名"七王、十王、薛王",或称此事为清末革命家编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