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助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
预制菜助力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
预制菜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发展预制菜产业,农民能够更多分享到产业链增值收益,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各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促进农业农村蓬勃发展,并帮助更多劳动者稳定就业。预制菜产业正逐步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基础。
政策引领,预制菜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虽然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没有直接提及“预制菜”,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不再关注这一领域。相反,相关政策已经悄然融入到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振兴的整体战略中。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出台支持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
广东省走在了全国前列。2022年3月,广东印发《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成为国内首个省级预制菜产业政策。随后,广州南沙区、湛江市等地相继推出细化政策,从用地补贴、科研建设到品牌文化等多个维度给予支持。例如,南沙区对预制菜产业园项目用地最高补贴500元/亩,湛江市对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
山东省也不甘落后,出台《关于推进全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上市挂牌的预制菜企业最高给予200万元奖补。济南市更是大手笔,对年实际新增投资1亿元以上的预制菜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补。
其他省份如四川、重庆、内蒙古等地也纷纷出台激励措施,主要集中在采购固定资产扶助、品牌建设奖励等方面。这些地方性政策围绕中央政策思路,各有特色:一是重视加工技术和设备升级,二是关注预制菜人才培养,三是加强标准制定和推广,四是突出地域特色美食文化,五是创新品牌和营销。
实践创新,预制菜助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在政策的引导下,各地积极探索预制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涌现出一批成功案例。
江西省宁都县依托“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的优势,大力发展客家菜预制菜产业。目前,宁都县拥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0个,“两品一标”认证农产品99个。去年以来,“宁都三杯鸡”“宁都肉丸”等12道传统美食转化为预制菜产品,远销海外,全产业链产值达50.6亿元。当地通过实施名厨、名材、名品、名店、名节“五名工程”,不仅传承了美食文化,更带动了农民增收和产业升级。
广东省开平市则聚焦地方特色资源,打造马冈鹅预制菜产业园。该产业园配套共性工厂项目总投资2.2亿元,首期建成年处理能力达1000万羽的家禽定点集中屠宰体系。项目将助力马冈鹅预制菜产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融入广东供销冷链骨干网建设,成为马冈鹅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上海市金山区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业科技园,打造廊下“都市中央厨房”预制菜特色产业园,集聚上下游企业30余家,年产值近20亿元。金山区市场监管局通过成立产业联盟、送政策上门、推进产业融合等举措,全力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区内共有食品生产企业190余家,其中预制菜生产企业82家,占全市五分之一。
标准化建设,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预制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标准化建设成为行业共识。金山区市场监管局积极推动预制菜产业标准化建设,帮助区内企业申报预制菜国家行业标准,组织制定团体标准,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聚焦预制菜产品中的主要类别——肉制品,在全市率先开展中小型肉类预制菜生产企业“5S”现场管理体系公益孵化,优化企业生产加工流程,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未来展望,预制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前景广阔
预制菜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它不仅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还带动了农村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未来,随着标准化体系的不断完善、品牌建设的持续加强以及产业链的进一步优化,预制菜产业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共同富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