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汤:传统宫廷饮品的现代养生新选择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34:2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乌梅汤:传统宫廷饮品的现代养生新选择
炎炎夏日,一杯冰镇乌梅汤下肚,酸甜可口,瞬间消暑。近年来,这杯古老的中药饮品在年轻人群中掀起热潮,不仅成为夏季解暑的必备良品,更被奉为养生界的“网红饮品”。然而,你是否知道,这杯看似简单的乌梅汤,其实有着千年的历史沉淀?
01
从宫廷御饮到国民冷饮:乌梅汤的历史渊源
乌梅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开始用梅子提取酸味制作饮料。到了元代,《饮膳正要》中记载了“白梅汤”,主要用于治疗中热、五心烦躁等症状。明代时,蜜煎梅汤以“湃骨之凉、透心沁齿”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到了清代,乌梅汤在“资深梅粉”乾隆的授意下,经过御膳房的改良,成为宫廷御用饮品,被誉为“清宫异宝御制乌梅汤”。其除热送凉、安心痛、祛痰止咳、辟疫、生津止渴的功效,使其成为皇家贵族的夏日必备。后来,乌梅汤传入民间,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摊贩,就此成为北平的招牌饮品。
民国时期,乌梅汤更是成为“国民冷饮”,文学大师梁实秋、张爱玲都曾在作品中提及。如今,这杯承载着千年历史的饮品,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
02
乌梅汤的制作秘诀:三版配方任你选
乌梅汤的基本原料包括乌梅、山楂、甘草、陈皮和冰糖,有时还会加入洛神花、桂花等辅料。以下是三种不同版本的乌梅汤配方,总有一款适合你:
酸甜浓郁版
- 材料:乌梅30克、山楂干30克、陈皮9克、干桑葚9克、洛神花5克、生甘草3克、薄荷1克,桂花、冰糖适量。
- 做法:将前六味洗净,加3000毫升水浸泡半小时后,武火烧开转文火半小时,融入适量冰糖,过滤出汤汁,撒入薄荷、桂花,晾凉或冰镇后饮用即可。
开胃解腻版
- 材料:乌梅3~5个,山楂15克,陈皮半瓣,菊花、冰糖少许。
- 做法:上述材料洗净,用纱布袋装好。锅内加水煮沸,放入药材纱布袋,小火煲40分钟,放温后即可饮用。
办公室极简版
- 材料:乌梅6个,甘草少许,冰糖(或蜂蜜)适量。
- 做法:先把甘草、乌梅洗净,放锅里(不要用金属锅)加水煮20~30分钟,除渣,放糖调味。
03
现代升级版:不只是解暑,还能降脂减肥
在传统配方的基础上,现代乌梅汤加入了荷叶、丹参等药材,不仅味道独特,更具有健康益处。升级版乌梅汤不仅保留了生津止渴、消食解腻的功效,还具有降脂减肥的作用,特别适合亚健康人群、三高人群和肥胖人群饮用。
04
饮用乌梅汤,这些事项要注意
虽然乌梅汤功效众多,但并非人人适用。以下几点饮用注意事项请收好:
- 适宜人群:适合夏季暑热津伤、食欲不佳、疲劳倦怠者饮用。特别适合亚健康人群、三高人群、肥胖人群等。
- 禁忌人群:脾胃虚寒、感冒发热、肠炎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应慎用或在医生指导下饮用。
- 饮用方式:建议温热饮用,避免冰镇,以防造成胃肠道问题。
- 保存方法:常温下容易变质,如果看到表面有细细的泡沫浮起,就说明已经变质,切勿再服。
乌梅汤的爆红,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养生文化的认同和追求。然而,正如专家所言,中医药的使用应基于个体差异化考量,遵循“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享受乌梅汤带来的清凉与养生效果时,也要注意适量饮用,根据自身体质和需求,在医生建议下科学饮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养生功效。
热门推荐
如何准确判断炒股过程中是否有庄家存在?这种判断对投资策略有何影响?
中世纪权力斗争:腓力四世与教皇的较量
信奉爱情至上的“恋爱脑”是一种新型“绝症”?
滕玲:哈尔滨首位5寸穿越机女飞手的逐梦之旅
老年人如何睡好子午觉
478呼吸法真的有效吗?科学解读其效果与适用范围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畔的辉煌与神秘
Science | 用"黑客"思维改写氨基酸"代码",创造全新蛋白质
智慧校园安防系统:护航学子,还是窥探隐私?
2024西甲最新积分榜分析:冲冠队增加一支,陪跑确定三队
使用数据分析优化你的内容营销效果
平壤之战:李如松的巅峰之作,一战打服日本三百年
福星贵人和太极贵人同柱的命理影响与生活指导
人工智能重塑投资策略:七大出人意料的途径
中国股市的波澜壮阔:八次大起大落与股灾背后的逻辑
猫咪的"智商"之谜:真相远比你想象的有趣!
佳能镜头卡口全解析:RF、EF、EF-S、EF-M的区别与应用
德甲对决:拜仁主场剑指联赛桂冠,法兰克福客场阻击强敌
迷上废墟探险的年轻人,正在从city走向“隐秘的角落”
个人债务纠纷起诉流程及费用详解
这些年轻人为何在城里种地上瘾
文化的瑰宝——手绘唐卡技艺
《道德经》:现代生活的智慧灯塔
非美股票大涨,“美国例外主义”逆转到什么程度了?
猫咪营养指南:每日脂肪摄入量的科学建议
知名女爱豆隐私信息被前司恶意曝光?
橱柜五金配件挑选指南(功能五金篇)
短剧全集《摄政王妃她医毒双绝》穿越时空的情感之旅
物联网与PLC的完美融合:引领工业4.0时代
除中国外,日本是全球唯一使用汉字的国家,为何没有废除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