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灵山公园猕猴大揭秘:从“网红猴”到科学管理
黔灵山公园猕猴大揭秘:从“网红猴”到科学管理
“小老费”火了!这只来自贵阳黔灵山公园的北豚尾猴,凭借其独特的“表演型猴格”迅速走红网络,成为继大熊猫“星宝”和“海浜”之后,黔灵山公园的又一“流量担当”。
“小老费”今年已经10岁左右,2016年被引进黔灵山公园动物园。它不仅聪明伶俐,还特别擅长与游客互动。面对镜头时,它会做出嘟嘴、抬眉、眯眼等令人捧腹的动作,仿佛一位专业的模特。饲养员杨义表示:“‘小老费’很会凹造型,在‘营业’中,会和大家进行互动,甚至会专门摆好一个造型,让大家拍照、录视频。”
“小老费”的名字也颇有讲究。在贵阳话中,“费”字有调皮、活泼之意,这个名字完美诠释了它活泼好动的性格。每天,它的“豪华大平层”前都会围满慕名而来的游客,只为一睹这位“猴界网红”的风采。
然而,在“小老费”走红的背后,黔灵山公园的猕猴种群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数量过多。据统计,目前公园内的野生猕猴数量已达到1200余只,远远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量。这不仅影响了猕猴的生活质量,也对公园的基础设施和游客安全构成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黔灵山公园在林业部门的指导下,启动了科学分流计划。根据专家论证,公园将逐步将猕猴数量控制在396只以内。分流行动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分流去向包括其他动物园和医学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等。
黔灵山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强调,分流行动并非首次进行,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流程。所有猎捕人员均来自林业部门,具备专业资质和相关手续。分流行动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这是为了猕猴种群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
对于游客来说,与猕猴互动时需格外小心。猕猴虽然可爱,但毕竟是野生动物,游客应避免直接接触或喂食。在游览过程中,要时刻保管好随身物品,防止被调皮的猕猴抢走。
黔灵山公园不仅是一座城市公园,更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家园。在这里,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到野生猕猴的自然行为,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随着科学管理措施的实施,相信黔灵山公园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也将持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