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非遗:白族扎染与南涧跳菜的魅力
大理非遗:白族扎染与南涧跳菜的魅力
大理州作为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白族扎染和南涧跳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大理非遗文化的两张亮丽名片。
白族扎染:千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白族扎染,这门流传千年的传统染织技艺,以其独特的蓝白色调和精湛的手工技艺闻名于世。据史料记载,白族扎染的历史可追溯至汉晋时期,至宋代《张胜温画卷》中已有明确记载。这项技艺最初兴起于中原地区,后随民族文化交流传播至大理地区,逐渐成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理喜洲的周城被誉为“民族扎染之乡”,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掌握着扎染技艺。走进周城,随处可见晾晒的扎染布,耳边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在一家名为“璞真”的扎染博物馆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段树坤正带领着游客体验手工扎染的乐趣。这家博物馆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白族民居建筑风格,更通过收集大量扎染藏品,成为了中国首个以扎染为主题的博物馆。
近年来,白族扎染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段树坤夫妇通过推出免费教学培训班、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如今,大理喜洲周城村已形成200多家扎染作坊和体验中心的规模,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近20万人次。扎染工艺不仅应用于传统服饰和家居用品,更拓展至时尚设计、文化创意产品等领域,深受年轻人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网易旗下游戏《永劫无间》与大理白族文化的联动,为扎染等非遗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游戏时装、科普小游戏等形式,让年轻一代在数字世界中感受白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南涧跳菜:彝族文化的独特表达
南涧跳菜,又名“抬菜舞”,是南涧县境内彝族民间办宴席上菜时的一种传统礼仪舞蹈。每当彝族人家设宴迎客,宾客们便能欣赏到这一原始而热烈的舞蹈表演。跳菜时,抬菜人高声吆喝,用头顶着、用手托着、用肩抬着、用嘴咬着托菜的盘子,伴着唢呐、大小钹、小鼓、大锣等乐器的节奏慢慢行进,脚步忽高忽低、忽进忽退,动作张弛有度,但托盘里的菜却四平八稳。引菜人则围绕抬菜人四周,手中舞动彩色的手帕,将抬菜人引至桌边,为宾客上菜。抬菜人的舞步和引菜人的动作刚柔并济,相得益彰。
南涧跳菜有宴席跳菜和舞台跳菜两种表现形式。宴席跳菜是在宴请宾客时,以“奉盘舞”和“抬菜舞”的形式,现场表达对宾客的欢迎和尊重;而舞台跳菜则是借助表演平台,呈现给观众朋友的一种民族民间艺术。这种独特的上菜礼仪,不仅体现了彝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更展现了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2003年,国家文化部正式授予南涧县“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称号。南涧跳菜于2007年获批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6月又获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如今的南涧跳菜,已从单纯的风俗礼节性舞蹈,发展成为融饮食、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成功与国际国内文化娱乐业、餐饮服务业接轨,在文化娱乐行业和餐饮服务业中独领风骚,让南涧跳菜蜚声全国,享誉海内外,成为南涧的一张靓丽名片,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和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大理州通过建立非遗博物馆、举办各类展演活动等方式,积极推动白族扎染和南涧跳菜等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展现了大理州多元民族文化的魅力,更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