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治疗取得重大突破!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治疗取得重大突破!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又称躁郁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会出现极端变化。据统计,约10-15%的青少年复发性抑郁患者会发展为双相障碍,其中25-50%的患者有过自杀行为。双相情感障碍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带来重大影响,早期识别和治疗非常重要。
近年来,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耶鲁大学最新研究发现,氯胺酮和其衍生物依氟氯胺酮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显示出显著效果。
耶鲁大学的研究团队对2014年10月至2023年11月期间在耶鲁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的45名双相抑郁症患者的医疗记录进行了回顾。这些患者均为治疗抵抗型双相抑郁症患者,接受了每周两次的静脉注射氯胺酮或依氟氯胺酮,治疗持续时间最长为四周。结果显示,67%的患者在治疗后表现出显著的临床改善,25%的患者达到了抑郁症的缓解标准。
更为重要的是,在急性治疗阶段,研究发现没有患者经历躁狂或轻躁狂的现象。这一发现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躁狂和轻躁狂的发作往往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最为担忧的副作用之一。研究中提到,在518个患者月的随访期间,仅报告了16例躁狂或轻躁狂事件,其中只有一例严重到需要住院治疗。这表明,氯胺酮和依氟氯胺酮的使用并未显著增加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生躁狂的风险。
这些结果对临床实践的潜在影响是深远的。首先,氯胺酮和依氟氯胺酮作为快速作用的抗抑郁药物,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这对于那些传统抗抑郁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尤为重要。其次,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药物在急性治疗阶段的安全性较高,未增加躁狂发作的风险,这为临床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提供了更多的信心。
此外,耶鲁大学的研究还强调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治疗选择上的局限性。许多患者在经历抑郁发作时,往往缺乏有效的治疗选项,而氯胺酮和依氟氯胺酮的应用,可能为这些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正如研究的高级作者威尔金森博士所言,双相抑郁症患者通常面临着有限的治疗选择,而这项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帮助他们在治疗中权衡潜在的风险和收益。
总的来说,耶鲁大学的研究为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尤其是在快速缓解抑郁症状和降低躁狂风险方面。随着对氯胺酮和依氟氯胺酮的进一步研究,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患者受益于这一创新的治疗方法。
除了氯胺酮和依氟氯胺酮,其他药物治疗也取得了进展。研究表明,锂和拉莫三嗪是最常被处方的情绪稳定剂,它们在情绪稳定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喹硫平(Quetiapine)和奥氮平(Olanzapine)是临床最常用的药物。从调查结果看,相比于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和鲁拉西酮效果较好。但有研究表明鲁拉西酮存在多系统和器官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且与喹硫平相比,在锥体外系症状(EPS)方面更加严重,因此喹硫平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仍然是一线用药。
治疗双相情感障碍通常需要一个综合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干预。研究表明,结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综合方案效果最佳。同时,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是康复的重要因素。
这些新疗法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增强了患者及家庭的应对能力,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