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九流”:哪三教,哪九流?藏着古人流传至今的“择业观”
“三教九流”:哪三教,哪九流?藏着古人流传至今的“择业观”
“三教九流”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常带有贬义,用来形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尤其是品行不端之人。然而,这个词语最初并非贬义,而是古人对社会各行各业的统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择业观念。
“三教九流”一词最早是一个中性词,没有任何感情色彩,是古人约定俗成的一种说法,用来统称社会上的各种行业。其中,“三教”一般指的是儒、释、道,这个说法没有争议。而“九流”则有多种解释,正统的说法是指先秦时期出现的九大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纵横家、阴阳家等。
然而,随着口语化的流传,“三教九流”的意思逐渐演变为泛指社会上从事各行各业的各色人等。在民间流传的版本中,“九流”进一步细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共27种行当。
上九流:社会尊贵阶层
上九流包括佛祖、仙人、皇帝、官员、酿酒师、当铺老板、商人、摊贩和农民。其中,酿酒师、商人和农民在古代被视为能够繁荣社会经济的重要职业,即便在现代社会也依然受到青睐。
中九流:有一技之长者
中九流包括读书人、医生、风水先生、算命先生、画师、僧人、道士和琴棋爱好者。这些职业在古代都有一技之长,能够依靠自己的技能谋生,因此受到普通百姓的重视。这也反映了古人重视教育和技能的传统观念。
下九流:社会底层职业
下九流包括师爷、衙门差役、秤匠、媒婆、跑腿、巫婆、娼妓、盗贼和窃贼。虽然其中一些职业如衙门差役在现代社会可能被视为底层公务员,但它们都被归为下九流,主要是因为这些职业需要看人脸色,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从“三教九流”的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择业观念。士农工商被视为上九流,体现了“士农工商”四民论的影响。农业作为农耕社会的基础,酿酒和经商被视为能够繁荣经济的重要行业。中九流的从业者都有一技之长,反映了古人重视技能的传统。而下九流的职业虽然有些在现代社会看来并不差,但因为需要看人脸色,缺乏独立性,所以不被古人视为理想的职业选择。
尽管现代社会强调职业无贵贱之分,但“三教九流”的说法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择业观念。了解这一成语的演变历程和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阶层结构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