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镇:历史建筑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创新典范
佛山镇:历史建筑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创新典范
在2025年广东省两会上,佛山镇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再次成为焦点。作为明清时期的岭南地区商品集散地和制造业中心,佛山镇不仅在经济上持续领跑,更在历史建筑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方面树立了新典范。
创新保护: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
佛山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让这些老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佛山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首先,佛山镇建立了完善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目前,佛山镇拥有20处历史文化街区和218处历史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49处。为确保这些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佛山镇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法规,包括《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佛山市历史建筑保护办法》等,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在保护方式上,佛山镇采用了“微改造”模式,注重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例如,位于南海区九江镇的吴家大院,这座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古建筑群,经过活化升级后,已成为一个集文物建筑、图书馆、博物馆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在这里,游客既可以了解九江镇的人文历史,又可以体验当地的龙舟文化,甚至在后花园举办户外婚礼。
在资金投入方面,佛山镇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历史建筑保护。以陈家祠为例,这座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的历史建筑,2024年接待游客达256.9万人次,同比增长41%。通过引入社会资金和专业运营团队,陈家祠不仅举办了各类展览和非遗活动,还开发了丰富的文创产品,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文旅融合:打造岭南文化新地标
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佛山镇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佛山祖庙是佛山镇文化旅游的标志性景点。2024年,祖庙博物馆接待游客303万人次,同比增长26.5%。通过创新性开展“非遗+民俗活动”“非遗+展演”“非遗+主题展览”等项目,祖庙博物馆成功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
除了传统景点,佛山镇还积极打造新型文旅项目。例如,南海区西樵山的广东千古情景区自2023年2月开业以来,已接待游客515万人次,实现营收3.39亿元。此外,佛山镇还推出了“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美食去旅行”等特色旅游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经济文化:良性互动促发展
佛山镇的历史建筑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据统计,2024年佛山古镇相关项目实现总营收超过10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超过5000人。同时,各类文旅活动的举办,也进一步提升了佛山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佛山镇成功打造了一个个文化传承的新平台。例如,顺德区碧江村的振响楼,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建筑,如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海区仙岗村的仙岗书院,则被改造为守一艺术馆,成为展示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佛山镇的成功经验表明,历史建筑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通过创新保护方式和活化利用手段,佛山镇不仅留住了历史记忆,更开创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为其他经济强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