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九天揽月的科技传奇
嫦娥五号:九天揽月的科技传奇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毛泽东的这句诗,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卓越、征服自然的豪迈情怀。如今,随着嫦娥五号探月任务的成功,这句诗已经从梦想变为现实。
“九天揽月”的科技突破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1731克月壤样品成功着陆地球,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这一壮举的背后,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与汗水。
为了确保嫦娥五号能够精准着陆月球,科研团队开发了先进的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GNC)。在距离月面1.5公里时,嫦娥五号利用光学成像敏感器进行粗避障,剔除大型障碍物;在距离月面仅百米时,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进行精确避障,确保选择最佳着陆点。整个落月过程,一系列复杂精细的动作都由嫦娥五号自主完成,犹如一位在月球凌空漫步的仙子。
着陆的关键在于平稳。嫦娥五号的着陆缓冲机构采用了独特的“偏置收拢、自我压紧”式方案,确保了收拢简单、展开可靠。与嫦娥三号相比,嫦娥五号的着陆缓冲能力提高了30%,但机构重量却减少了5%。为了实现这一突破,研制团队反复迭代设计,不断寻找减重突破口,最终成功满足了设计指标。
“九天揽月”的科学发现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品,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截至目前,国家航天局已向国内131个研究团队发放7批次共85.48克科研样品,共产出105篇科技论文,多项重要发现令人瞩目。
“九天揽月”的未来展望
嫦娥五号的成功,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更为未来月球探索和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研究发现,月壤中存在大量由太阳风注入的水,这些水资源通过粒度分选和加热可以被有效提取。此外,月壤中富含的氦-3资源,为未来清洁能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可能。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从绕月探测到采样返回,中国探月工程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刷新着人类对月球的认知。正如“九天揽月”所象征的那样,中华民族追求卓越、突破极限的精神,正在新时代的航天事业中得到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