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非遗探秘:千年盐田与古镇风情
象山非遗探秘:千年盐田与古镇风情
“五味之首”的食盐,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一项传承千年的海盐晒制技艺,以其独特的工艺流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年传承的海盐晒制技艺
象山海盐晒制技艺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元代时被称为“熬波”,清代又引入了板晒结晶和缸坦晒结晶方法。如今,这项技艺主要在象山花岙盐场得以保存和传承。
花岙盐场的海盐晒制过程十分讲究。首先,需要将海水引入盐田,通过日晒和风吹自然蒸发卤水。然后,利用海边滩涂的咸泥或人工制作的灰土,结合日光和风力蒸发,制成盐卤。最后,通过火煎或日晒、风吹等方法,使盐卤自然结晶成原盐。
整个工艺流程包括十几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操作。盐农们凭借丰富的经验,把握潮汛和季节变化,甚至要随时关注天气情况。每年六至九月是晒盐的黄金季节,盐农们需要在清晨就出门劳作,以减少蒸发造成的损失。
象山海盐晒制技艺不仅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2008年,这项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花岙盐场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石浦渔港古城: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历史印记
除了海盐晒制技艺,象山的石浦渔港古城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城,曾是抗倭名将戚继光驻军的地方。古城内保存完好的明代城墙、大皆春药店、待郎府等历史建筑,见证了这座渔港的沧桑岁月。
石浦渔港古城不仅是军事重镇,更是渔文化的集中体现。这里保存着丰富的渔家民俗和传统技艺,如象山渔民号子、石浦—富岗如意信俗等,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多彩的非遗文化展现渔乡魅力
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示了全县191个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7个,省级以上非遗项目16个。这些非遗瑰宝共同展现了象山独特的海洋文化和历史传承。
在众多非遗项目中,麦秆画和鱼拓技艺尤为引人注目。麦秆画以麦秸为材料,通过“熏、蒸、绘、剪、烫”等多道工序,创作出栩栩如生的海洋生物图案。鱼拓则是将鱼的形象用墨汁或颜料拓印到纸上,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记录鱼类特征的传统方法。
近年来,象山县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025年新春期间,象山在丹城青草巷特色街区举办弦歌集市活动,通过阁楼弹唱、宋式瓦肆风情体验、渔乡海错宴、汉服巡游等形式,让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象山的非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人精神的滋养。从古老的海盐晒制到精美的麦秆画,从雄浑的渔民号子到精致的鱼拓技艺,这些文化遗产正以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展现着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