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开放!上海百年污水处理厂变身“活体博物馆”,英国人曾在此试验最新技术
首次开放!上海百年污水处理厂变身“活体博物馆”,英国人曾在此试验最新技术
6月5日是第49个世界环境日,上海杨浦区环保部门推出了一项创新举措:将污水处理厂、环境检测站等过去鲜为人知的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同时,还推出了上海市首个环保设施公众开放线上VR展厅,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环保设施的工作原理。
四个巨型沉降池纪念一个时代
始建于1923年的东区污水处理厂,是亚洲历史最悠久且仍在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厂区内的进水泵房、曝气沉砂池、初沉池、生物反应池、二沉池、脱水机房、鼓风机房、变配电间、实验楼等构筑物保存完整,堪称“活的污水处理博物馆”。
身旁是承载百年历史的实验楼,路两旁展示着上个世纪遗留下的工业零部件。
参观路线设计巧妙,与污水流动轨迹相呼应。污水首先进入集水井格栅,通过离心泵提升至曝气沉砂池。大颗粒沙粒在沉砂池过滤后,滤出的水继续流入后续处理工艺池。
位于地下的离心泵保存着罕见的不规则形状管道。
天台上排列着四个巨大的初沉池矩阵,利用重力沉降原理去除大部分悬浮物。曝气池采用活性污泥处理工艺,通过菌胶团分解有机物,水需停留四小时才能达到相对清洁的状态。
天台上的巨型初沉池,这样的池子共有四个,目前已经排空。
“东区污水处理厂是世界上最早采用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的污水处理厂之一。”据厂长黄坚萍介绍,1914年英国人发明了这项技术,七年后该厂就已投入使用。
所有污水处理设施目前都仍可运行,是一个活体展示的标本。
厂区内的实验楼见证了百年前的技术壁垒。当时,英国人负责核心技术的化验分析,中国人只能进行前处理操作。直到解放后,污水处理厂才完全由中国人管理。
一个不起眼的样本暗道,在百年前连接起了英国人与中国人的技术壁垒。
作为市级科普基地,处理厂采用360度全景拍摄技术,将整个厂区25500平方米的每个部分拍摄下来,制作成VR展示视频。市民可通过预约实地参观,或在线上详细了解污水处理工艺。
阳光透过窗子照进百年厂房。
污水处理厂变身博物馆,需要进行一系列改造。改造将结合百年老厂的历史特色,让市民既能了解污水处理工艺,又能感受污水处理的发展历程。
1920年代,英国人的实验笔记和中国人的实验记录。
大伏天爬到车轮底下测尾气
位于水丰路107号的杨浦区环境监测站,始建于1979年,是全国环境监测三级站。监测站承担着辖区内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工作,包括空气、地表水、污染源、废气废水噪声、辐射、土壤、机动车尾气等。
“常态化的监测如环境空气布点,每天发布的空气质量指数,都来源于监测站审核上报的。”站长金影介绍。地表水监测既有自动监测站,也有手工监测断面。杨浦区域内共有10条河流,监测站设置了25个断面作为人工水样采集点,并在杨树浦港、虬江、东走马塘、新江湾城水系设置了4个断面自动监测站。
监测站从一楼到四楼都是实验室,未来将开放一楼和二楼供市民参观,三楼以上的高端仪器实验室则通过VR展示。市民可以看到基础的理化实验过程,如水中的pH值监测、氨氮、总磷指标测试,以及重金属监测、噪声和尾气检测等。
检测员正在现场演示实验过程。
“有的监测实验市民平时感受不到,但实际操作过程十分艰辛。”金影举例说,尾气监测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大气污染物中PM2.5在减少,臭氧、氮氧化物在增加,而空气中污染物大部分来源于汽车尾气。”去年监测站开展了“柴油车攻坚战”,在最炎热的夏天,监测员都全身心铺在气象监测上。
在柴油车比较集中的路段,监测员需要钻到车子底下进行检测。“排气孔在车底下,工作人员将仪器探头插入排气管,发动机运行,一踩油门,尾气通过探头进入监测仪器中,经过测定转化成光吸收系数,系数越高,尾气排放污染物越严重。”夏天气温很高,车底下更是炎热难耐,有些排放超标的车,一踩油门黑烟就出来了。对于超标车辆,监测站联合交警对其进行处罚,敦促机动车单位只有达标车辆才能上路。
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还有油烟检测和噪声监测。“只要接到市民投诉,不管任何时间,有时半夜也要上门检测。”接到油烟投诉以后,监测员会马上到现场。油烟排放管道一般设在天台上,监测员在油烟管道上开一个孔,把采样设备放进去。油烟滤筒放进采样枪,采样的气体通过滤膜,油附着在滤膜上。回到实验室后,实验人员再进行消解和分析,把滤膜里面的油释出,精确测量计算含量,一旦每立方米超过1毫克,就属于超标。
市民可以在此看到精密的仪器如何运作。
“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它让公众理解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激发和增强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杨浦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葛军表示。杨浦环境监测站和东区污水处理厂专门组建了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志愿宣讲服务队,他们用专业的素养、生动的讲述为公众带来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方面的专业知识。杨浦区生态环境局还开发建设了环保设施公众开放线上虚拟展厅系统,通过运用数字化VR技术和云平台等新技术手段,直观形象地向公众展示开放内容,也可以让公众不受疫情影响足不出户学习了解生态环保知识,系统在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和区政府网站生态环境局专栏同步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