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抑郁防治新趋势:学校在行动
儿童青少年抑郁防治新趋势:学校在行动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1.5亿人患有抑郁症,儿童青少年患病率约为5%-8%。更令人担忧的是,抑郁症发病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其日常生活造成多方面的困扰。抑郁症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低落、悲伤、易怒或空虚,愉悦感丧失。青少年常见的症状可能是易激惹,儿童青少年可能不会像成人那样表达内疚,在描述悲伤情绪方面有些困难。而且,他们的睡眠障碍方式可能与成人抑郁障碍也不同,他们可能主诉一些难以解释的腹痛、头疼、厌食等症状。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症状从轻微到严重不等,可能包括:悲伤的感觉;全天和几乎每天的情绪低落;对过去享受的活动明显失去兴趣或乐趣;日常营养习惯和/或食欲的变化;与节食无关的显著体重减轻或体重增加;几乎每天都经历疲劳感;身体活动的减少和思维的减慢(对其他人来说很明显);无目的的身体活动(即徘徊,手拧)或动作和言语减慢(对他人明显)增加;睡眠障碍(包括难以入睡和/或保持睡眠,夜间频繁醒来或嗜睡);几乎每天都有无价值感或内疚感,或感到不足;几乎每天都有思考或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下降,或者犹豫不决和难以做出决定的感觉;持续的死亡念头(经历自杀的感觉或表现出自杀目的,尽管没有具体的计划)。
抑郁症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深远的。研究显示,青少年时期的抑郁障碍与不良的长期预后有关,包括自杀、精神科共患病、人际关系问题、学业表现差、成人期就业水平差。抑郁症是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是1524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也是514岁年轻人的第六大死亡原因。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在抑郁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校要结合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通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更多样、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选修课等。
在具体实践中,许多学校已经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例如,山东省聊城市实验中学开设了以入学、升级和毕业课程为主要内容的“成长动力营”,通过赏识、激励、生命教育和学科融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波士顿大学则建立了超过180个心理健康支持项目,涵盖教育、预防和同伴支持等多个方面,通过建立心理健康预约的分流流程、扩大每周的预约名额以及引入在线预约服务,显著提升了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
然而,当前的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心理健康教师配备不足、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家校医社协同机制尚需加强等。对此,专家建议,应严格按照相关文件与标准,对标对表配齐配足专业队伍。同时,培育兼职队伍,结合评奖评优政策给予专兼职教师工作激励,结合实际制定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晋级晋升的考核标准。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这包括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以及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协同机制。同时,还需要加大社会资源的支撑力度,如开设菜单化定制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将学生心理健康、生涯发展融入家庭教育课程,针对不同家庭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具体指导。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助力他们茁壮成长,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