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重塑身心:从《心理健身房》看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运动重塑身心:从《心理健身房》看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我感觉自己正在经历产后抑郁。”这是《心理健身房》一书中描述的一位新手妈妈的心声。她一直梦想成为一名母亲,但当孩子出生后,她却陷入了悲伤、焦虑、失眠和疲惫的困境。像她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据统计,15%的妇女经历过产后抑郁,10%的妇女在怀孕期间有过抑郁症。而令人震惊的是,每年有4个美国成年人中就有1个患上精神疾病,1/17的成年人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面对如此高的精神疾病患病率,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虽然有效,但存在诸多障碍:羞耻感、药物副作用、高昂的治疗成本等。而《心理健身房》一书提出了一种简单却有效的解决方案——运动。
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具有强大的心理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完满状态。研究表明,运动能够从多个维度改善心理健康:
提升自信:不论体重、体型、性别还是年龄,锻炼可以迅速提升一个人对自己吸引力的感知。在户外运动中,阳光照射促进产生的维生素D可以减少不良情绪,让心情更愉快。
改善人际关系: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各种项目的协作、配合,以及骑行运动,这种“默默地观察和陪伴”,都能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团队更加融洽。
培养良好意志品质:体育锻炼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
调控情绪:运动可以减轻沮丧,改善心情,舒缓压力,产生愉快的感觉。一个人在从事运动时,可以将平日所累积的压力、疲劳、不满等负面情绪加以宣泄、转移并转化为自信的、使人愉悦的、有信心的正面力量。
提高自我认知:坚持运动可以让我们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保持健康的心态。身体的自我认知包括一个人对自己体育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的评价,对自己身体抵抗力健康状况的评价。
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
《心理健身房》中提出了SMART原则和PITT原则,帮助读者制定科学有效的运动计划。
- SMART原则:目标设定的具体性(Specific)、可测量性(Measurable)、可实现性(Achievable)、相关性(Relevant)和时限性(Time-bound)。
- PITT原则:个人化(Personalized)、可实施性(Implementable)、时间管理(Time management)和追踪(Tracking)。
具体来说,一个科学的运动计划应该包括:
- 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跑、游泳等。
- 力量训练:每周至少两次,针对主要肌群进行锻炼。
- 平衡和柔韧性训练:每周进行两次,每次30分钟左右,如瑜伽、普拉提等。
实践案例
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副教授约翰·瑞迪博士在《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通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运动不仅可以健身,还可以减轻并预防一系列的认知障碍,如帕金森、专注力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
一个完整的运动计划应该包括:
- 有氧能力:每周锻炼4天,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保持最大心率的60%-65%。
- 力量训练:每周进行两次举重或阻力器械锻炼,每组重复10-15次。
- 平衡和柔韧性:每周进行两次,每次30分钟左右,如瑜伽、普拉提等。
结语
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双重益处已经得到科学证实。它不仅能改善身体健康,还能提升心理健康,帮助我们建立自信、改善情绪、促进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运动是一种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不会带来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也不会产生羞耻感。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制定并坚持一个科学的运动计划,让运动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相信坚持运动一定会让你成为越来越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