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如皋定慧禅寺:千年古刹的独特魅力
南通市如皋定慧禅寺:千年古刹的独特魅力
定慧禅寺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如城镇,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佛教古刹。寺内建筑布局独特,山门朝北,楼堂环绕,形成了“楼抱殿宇”的格局。寺内珍藏的文物和艺术品,如血书华严经、贝叶经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历史沿革
定慧禅寺始建于隋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据唐代道宣和尚撰写的《续高僧传》记载,隋开皇十一年十一月,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在扬州金城殿设千僧会,佛教天台宗实际开创者智顗大师应邀赴扬州授菩萨戒,途径如皋,诛茅建寺,取名定慧寺,同时建七级宝塔一座。
关于定慧禅寺的始建年代,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六二七──六四九 年),另一说在宋天禧年间(公元1017——1021年)初建,但更多人认为还是公元591年,它至少有千年历史则是无疑的。
建筑布局
定慧禅寺占地总面积约为十六亩。平面布局略呈回字形,外为楼堂,内为殿宇。山门朝北,实为罕见。定慧寺最明显的特色是寺门朝北,山门为九檩穿斗式硬山建筑,面阔三间。山门内,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为中轴的两侧,环绕着众多的楼堂、寮房。东侧有祖堂、观音堂、影堂、方丈室、关帝殿、云水台、功德林等,西侧有华严楼、念佛楼、斋堂、讲经堂、寮房等,形成了“楼抱殿宇”的格局。
主要看点
山门朝北
这记载着如皋人民抗击倭寇的一段历史。定慧寺建筑特色在中华佛教建筑史上独树一帜,被中国著名古园林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先生赞为“水环寺、楼包殿、山门北向,在全国独具一格”。
双韦驮像
韦驮菩萨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8位护法之首,也是四大天王手下32位护法之首。传说曾有邪魔盗走佛的舍利子,韦驮菩萨历经艰难,将舍利夺了回来,因此寺院都将韦驮菩萨面朝主殿,保护佛祖,护持佛法,驱除邪魔。韦驮菩萨手持的是降魔金刚杵。一般寺院金刚杵有两种持法,一为金刚杵杵地,一为双手合十,金刚杵横放在手臂上。金刚杵横放代表此寺为接待寺,金刚杵杵地代表本寺僧多粥少,不接待僧人挂单。一般寺庙只有一个韦驮,如皋定慧寺韦驮一坐一立两尊。
“辉映中华”匾额
定慧寺现在的“辉映中华”匾额,原为“慧映中华”,乃慈禧太后亲笔所书,文革中被毁,上海百岁书法家苏局仙老人来定慧寺时,听说后欣然提笔重新书写了现在的这块匾额。
毗卢天冠
大雄宝殿上释迦牟尼佛是一尊毗卢主佛,头戴毗卢天冠。这在全国寺院中较为罕见的。
独梗莲花座
一般寺院的佛都是端坐于佛龛之上,如皋定慧寺的毗卢主佛端坐于独梗莲花之上,这在全国寺院中极为罕见。
十二圆觉同处大雄宝殿
圆觉意为“圆满的灵觉”,是在佛教中辅助行道的大菩萨。定慧寺大雄宝殿的十二圆觉,左为文殊、普眼、贤首、观音、弥勒、净音,右为普贤、妙觉、善慧、善见、金刚藏、威音。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是仿唐朝吴道子画,妙相庄严,甚为稀有。杭州灵隐寺有记载说:“在大雄宝殿有十二圆觉塑像的寺院全国仅此一家。”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公元326年),早出如皋定慧寺二百多年。如皋定慧寺为第二家大雄宝殿中供奉十二圆觉菩萨的寺院。
海岛塑像被誉为“佛像之冠”
在毗卢佛的背壁是一幅海岛观音图,也叫“五十三参图”,讲的是善财童子修成正果过程中参拜53位名师的故事。当代壁画大师袁运甫教授曾在这幅海岛观音图前久久伫立,并赞誉其为“当代中国佛像之冠”。
血书华严经和贝叶经
定慧寺最南边的藏经楼法宝阁上,珍藏着血书华严经。曾为五台山广济寺的大和尚,继为上海普济寺方丈,后任美国佛教研究会会长、纽约光明寺住持寿冶大和尚(1908-2001)呕心沥血,发无上道心,刺舌尖和手指尖的血写成一部八十卷的华严经中一部藏于法宝阁。法宝阁还藏有一部珍贵的贝叶经,甚为稀有。据《如皋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如皋邑绅顾锡爵将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带回的贝叶经21页,施给北东岳庙(原址在北城脚水绘园河西)。50年代,始由东岳庙移至定慧寺。
缅甸玉佛
定慧寺的玉佛楼上,有一尊寿冶大和尚1990年捐赠的缅甸玉佛,长12英尺,重6.5吨,由一块洁白的缅甸玉石精雕而成。这卧佛姿势,佛教称为“涅槃”。佛祖在拘尸那拉城涅槃时,是在裟罗双树间枕着右手侧身卧着,所以此像又称“双林灭度”。玉佛周围的佛龛,为故宫之旧物,据传为慈禧太后之物。佛龛上有九十九条金碧辉煌的龙,可谓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