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五岳之首的自然瑰宝
泰山石:五岳之首的自然瑰宝
泰山石,作为五岳之首泰山的特产,以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和文化价值,被誉为“五岳之首”的自然瑰宝。这些石头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还被广泛用于建筑和雕刻。了解泰山石的形成与特色,不仅能增加对这一珍贵自然资源的认识,还能更好地欣赏其独特魅力。
20亿年的地质传奇
泰山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多亿年前的太古宙时期。当时,泰山地区曾是一个巨大的沉降带或海槽,堆积了上万米厚的泥砂质岩层和一些基性火山岩。随后,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古泰山露出海面,原先沉积的岩石发生了变质。之后,泰山地区又经历了多次地质变迁,包括风化剥蚀、地面沉降和抬升等过程。在距今约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泰山终于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轮廓。
泰山石主要由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及各种片麻岩组成,间杂侵入岩,岩石坚硬、表面粗糙。泰山石以泰山卵石为主要欣赏对象,其上的人物、动物、植物、景物、文字等图案,让人感受到中国画大写意的神韵,体会到“天人合一”的真谛。
十大品种,各具风韵
泰山石根据产地和特征,可分为多个品种,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的是曲线石和墨石。
- 曲线石(龙纹石):以曲折的线条为主,或粗或细,粗若手臂,细如发丝,如流云般飘逸。好的曲线石是青石白细丝,几近绝迹。
- 墨石:泰山石中存世量极少的石中佳品,墨色如漆,厚重大气,形成图案不一,多为抽象类,具象的难得见。
此外,雪花石也是泰山石中颇具特色的一种。雪花石的花纹如同天降瑞雪,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产自泰山东麓下港山谷的雪花石,石形规整,石质细腻,花纹清晰,是较为难得的品种。
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泰山石的文化价值,最集中体现在“泰山石敢当”习俗中。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史游《急就章》中就有“石敢当”的记载。2006年5月20日,“泰山石敢当”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石敢当是远古人们对灵石崇拜的遗俗,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字样,以禁压不祥。泰山石敢当的分布范围以泰山为中心,逐渐扩散至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东亚的日本、韩国等地。
泰山石敢当的样式多样,有的在碑额上刻有狮首、虎首等浅浮雕,有的则没有任何装饰,只刻有文字。其功效从最初的压不祥、辟邪发展到祛风、防水、治病、门神、辟邪、止煞、消灾等多重功能。
现代创新,文旅融合
在现代,泰山石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创新性的开发和利用。2023年6月18日,泰山石敢当文化园正式开园。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和民俗旅游的重点项目,文化园占地500余亩,集泰山石敢当民俗文化展示、大型文化演艺体验、休闲娱乐和旅游度假于一体。
文化园围绕四大主题进行规划布局:民俗文化类项目(敢当殿、民俗文化街、巨石八卦阵)、泰山文化依托的文旅项目(飞越泰山、盘古开天、观景平台)、经典特色娱乐项目(峡谷漂流、儿童乐园、蝴蝶谷、滑草滑雪、碰碰车)以及大型实景演出《英雄石敢当》。
其中,敢当殿是泰山石敢当文化主题宫殿的单体建筑,建筑风格汲取唐风建筑的恢弘大气,由七开间形成正殿,内有泰山石敢当雕像,石敢当文化主题壁画、浮雕等内容。
保护传承,文化永续
泰山石刻是泰山文化的重要载体,被誉为“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据统计,泰山石刻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容丰富,涵盖了从古代到近代的各个历史时期。
为了保护和传承泰山石刻文化,74岁的袁明英老人耗时10年,跑遍泰山上下及周边的巅巅壑壑,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了6000余处泰山石刻,原汁原味地保留历史存根,编纂出版了《泰山石刻》一书。袁明英老人的事迹,体现了对泰山石刻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泰山石,作为五岳之首的自然瑰宝,不仅以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和美学价值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远古时期的灵石崇拜到现代的文旅创新,泰山石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其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必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