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心態決定你的高度!4個簡單的方式幫助從內在開始學習知足感恩!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心態決定你的高度!4個簡單的方式幫助從內在開始學習知足感恩!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taipeinet.com.tw/tw/news/show.aspx?num=1652&kind=15

回首过去一年的变化,你是否也不禁感叹,在这段时间里经历了哪些挑战?创造了多少令人骄傲的成就?完成了几项重要目标?实现了多少心愿?这篇文章要与大家分享对知足的体悟。每一次的感叹都是生活在我们心灵上留下的痕迹,希望藉著秋收后撒下的小麦籽,让我们保持坚韧的心期盼明年会发芽。而每个挑战都是成长的契机,每滴泪水都化为前行的力量,督促着我们向前。藉著知足感恩,我们收获的果实将会更加丰盛。

《道德经》中老子说:“知足常足,终身不辱。”就是说,人要有容易满足的心,不要一味所求、贪得无厌,一辈子就都不会被欲望所控制而辱没自己。人一生有太多的欲望,太多的烦恼,若因为强烈的去追求,将会造成痛苦和不幸。以下整理了几个从内在去做到改变,我们更会为自己而活。

💡比较心态是内心的浅意识

社会比较理论是心理学家在1954年提出的构思,指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以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的行为。‘对上评价’可以让个人的视野更开阔,能力也更加成长;‘对下评价’可以加深对自我的认同与自信心。然而,过度的比较心态,是强烈的竞争意识和优越感,已经超过自我的认知度,这会让们更容易对生活感到不满足,进而影响到整体的状态。

好比说,为了跟同侪比较居住的环境空间,平日工作外还得假日兼差才得以负担得起房租,搞得身心俱疲,甚至连属于自己的时间都拿来补眠,这样自以为认定是过更好的生活品质,反而更牺牲本就拥有的一切。然而,比较心态的负面效果,必定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其实人们每天的思考就有12%都是和“比较”有关,不管对上或对下的比较,我们应该将这些情绪以正向的方式接纳它,更别忘了自己拥有哪些特点,事实上你认为最一般的事情却在别人眼里可能都是最羡慕的事情。

💡知足即是惜福,分享更有好报

日本有一项终身成就奖是颁给有贡献的社会菁英,有一年,这个奖项却出人意表颁给一位名叫清水龟之助的邮差。他的工作是十分平凡的送信给市民,但他从事这份工作25年来,从未请假、迟到、早退,经他手派递的数亿万封邮件更是成功地送达到收件人手中,这持续向前的动力,就是因为他工作中感到无穷的快乐和满足感推动着他。

老一辈常说:“有福气的人是因为心存感恩,懂得知足惜福。”当我们以感恩的心对待每一件事,尽心尽责,内心就会充满美好,即使面对困难,我们的心境也会逐渐明朗起来。

其实,清水龟之助本是对邮差这份工作感到乏味,欲将最后一封信送达后就要提交辞呈,但也就是这封信的收信人在收到信件时的感动,深刻地传达给他,他不再觉得乏味与厌倦,更是深悟职业的意义。每日乐在工作的他,就是想著‘若每一封信都能够送达收信人的手中,一定能够带来莫大的安慰或喜悦。’他的成功不单是贡献的精神,更是因为他工作中的笑容让他获得了回报,他的事迹才会被众人所知。

💡用真誠的心態學會『感恩』

BBC科学节目主持人迈克尔·莫斯利医生在《就一件事》(Just One Thing)播客中提到,培养感恩的习惯不仅能够增进个人感受,还有助于重新调整大脑思维,对身心产生深远的影响。

每日从三件事物回想感恩,不管是清晨的阳光很温暖,还是感谢亲人为你准备的美味早餐,这些方法都是从生活周遭开始感恩,渐渐的透过你带出来的正面情绪也会同时感化着身旁的人。

克莉丝蒂娜·伯恩特被选为德国年度写作记者,著有畅销书《韧性》与《满足》。在《满足》一书中,她探讨了“追求但不执着”的人生态度,强调面对真实自我时学会感恩的重要性,提醒自己:“‘满足’不在于拥有想要的,而在于感恩已拥有的。”

💡改变就从行动做起

有些人若遭受否定或期望未如预期,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然而,有些人即使面对逆境,也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快乐就是不快乐,为何需要知足呢?

知足的意義在於,當我們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時,才能更確信自己的努力是能帶來快樂的。而透過積極的心態,我們以更好的方式追求目標,即使在面對失敗時,也能從中學會開放心胸。北編覺得,一個人的心態會影響到看法,看法就會影響到想法,想法就會應驗到說法上,傳遞他人時也就會影響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與形象。

💡从知足这件事开始建立好的习惯

透过知足这件事,我们可以建立什么样的好习惯呢?跟着一起在结束前探讨,其实有研究指出,人们在快乐时大脑会释放大量的多巴胺(Dopamine)与催产素(Oxytocin),让人拥有幸福的感受,更会让我们有动力向前;而压力解放时,肾上腺素与皮质醇的含量下降,就会使我们感到舒适和愉悦,这就像是一种化学的反应,它不是永久存在的,就算是突然中大獎的人,在经过一段时间平复后,心情也会归于宁静,我想最棒的心境从来都不是多雀跃,而是简单到不行的平静和安逸感。

(1)每日感恩三件事,关注周遭的美好事物

练习每日感恩三件小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生活周遭开始,不管是感激的人、偶然获得的机会,或是突然降臨的小確幸。當自己養成習慣後,感恩更是會從中發現原來自己擁有的生活盡是一切那麼簡單更是滿意。

(2)放下比较心態,跳脫勝負的枷鎖

我們其實總會以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藉由自覺高人一等而感到滿足,但當一再的比較別人的生活比你更好時,心中的幸福感就會很快的消失殆尽,因此进入无限循环,为了追求同样的物质或欲望,使你个人感到痛苦又不快乐,请跳脱比较的思维看待自己的人生,真正的满足来自於內心。

(3)掌握自己的人生主導權,做自己快乐的事情

发掘生命中让自己感到真正快乐的事情,可以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可以满足的事情或事物,更不会因为别人的价値观,而改变了自己的物质。

希望大家都能釐清自己衷心感到快乐的事情,不为了获得短暫的快乐,而做了失去理智的舉動。人生的主導權應該在自己身上,从生命中找到自己快乐的活动,这才是真正可以從生活中认识自己,也更会从小事情中满足,获得的快乐感才会越多也更长久。

(4)自我提問法,帮助更清晰的下决定

虽然说满足从生活周遭开始,但物质和欲望往往都是从生活周遭开始,如果我们制定几个提問,让自己可能减少这些不必要的事物,或许更能从中看到我们所拥有的东西:

Q:我为什么想要这个东西/做這件事?

Q:我是否真的需要?

Q:它具有价值意义吗?

Q:做這件事,我需要付出什么?

Q:达到目的时,对我会有什麼改变?

Q:我若后悔,這件事情有补救的机会吗?

这些是一些比较基本的提問,你还可以再新增自己适合的方式或提問句。而研究证明,人的幸福感有75%是取决于生活中的小事,所谓真正的人生大事,却对幸福感影响只有不到25%。所以越是努力至追求,体验到的幸福感就会越少。

總结语

懂得知足的人从内心中获得快乐,不埋怨过去与当下,也不贪恋过多的欲望。他们不为达到目标而牺牲稳定的生活。不必强迫自己立刻做出改变,从一些简单的小事开始感恩。

一日复一日,大脑会进入感恩的思考回路,你所看见的视野将会变得不同。世界上没有对幸福的一个标准,《满足》一书说:“拥有的多,不一定让人快乐;拥有的少,不一定让人贫乏。”我们不需要追求永远幸福快乐,只有放下内心的思绪,懂得分享与感恩,在好事与坏事上,我们都能够坦然面对,更从满足感中获得宁静感,慢慢的就会发现其实这种感受,才是最棒的幸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