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推荐:李玫瑾教你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人民日报》推荐:李玫瑾教你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耳熟能详的话道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近日,《人民日报》发布了9条暖心建议,帮助父母成为孩子生活中的好榜样。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在她的著作《心理抚养》中也强调了这一点。她指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从修炼谈吐、外表到情绪管理,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通过以身作则,父母不仅能够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价值观,还能为他们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心理抚养:比物质更重要的教育
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抚养》一书中提出,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父母的多重角色:从监督者到榜样的转变
研究表明,父母在教育中的角色多样且重要。他们不仅是家庭监督者,负责监督孩子的学习和练习;还是支持者,提供经济和情感支持;更重要的是,父母是孩子的行为榜样。正如研究指出,父母的榜样作用不仅体现在日常行为上,还涉及情感支持、经济投入等多个方面。这种全方位的示范效应,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影响。
从《人民日报》建议看父母榜样的具体实践
《人民日报》发布的9条暖心建议,为父母如何成为孩子的榜样提供了具体指导。这些建议涵盖了从日常行为到情绪管理的多个方面,强调父母应该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例如,建议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保持耐心和尊重,通过平等对话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展现出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家校合作:共同塑造孩子美好未来
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良好的家校合作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教师与家长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父母和教师之间需要建立明确的分工和协作机制,通过透明和定期的沟通渠道,实现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师作为更有经验的合作伙伴,应该起到带头作用,灵活安排与家长的沟通,帮助家长更有效地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
总之,通过正确引导,可以让青年从榜样和偶像中汲取正能量,避免负面影响,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父母应该积极承担起教育责任,通过自身的言行示范,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帮助家庭改善教育环境,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通过家校合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