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火炕,北方的冬日氛围感神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火炕,北方的冬日氛围感神器

引用
豆瓣
1.
https://m.douban.com/note/867328209

四年前爬山在一小庙里看到的原始火炕
今天,西安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秋雨。
温度的骤降,被窝都变得阴冷起来。整个人缩成一团,只有两只手被迫伸出来打字。这情景,不由得让人怀念起小时候家里的火炕来。
我家是08年才盖的现在的二层小楼。在此之前,我的夜晚,都是在家里老土房的火炕上度过的。
关中农村基本家家都有炕,炕的宽度一般就是卧室的宽度。我家那时候的炕大概三米多宽,脚朝南头朝北睡,炕和外墙挨着,脚边就是窗户,正对着外面的院子。
炕上除了睡人外,最里侧还要留出来一溜,是放柜子和衣服的。关中方言,炕上放的箱子柜子,就叫炕箱。这一溜因为离炕洞最远,热气一般也钻不到最里头,用来储物最合适。
我的记忆里,我家炕最里面那块地方,右侧放了个四方矮桌子,上面墩着我爸妈结婚时买的大屁股黑白电视。左侧放的全是衣服。衣服经常性地被我们拉得很凌乱,我还常把衣服堆当跳跳床,在上面蹦跶,自然免不了挨我妈一顿骂。
我家的炕没有和灶台连接,炕得单独引(四声)。引炕,就是烧炕的意思,不知道我这个字打得对不对。
进入深秋,天气开始冷了,每晚睡前就得引炕了。我爸从院子的柴火堆抱来一大捆苞谷秆,塞进炕洞里,用洋火点着。还得时不时拿两米多长的烧火棍把柴往里戳一戳,以确保受热均匀。
我家的烧火棍,我们那儿方言叫ke叉棍。经过长年累月烟熏火燎,ke叉棍已经烧得比炭还黑了。
一大捆苞谷秆基本上可以维持一晚上炕的热度。在我弟还没有出生前,我妈靠着东边墙睡,最热,我睡中间,温度最适宜,我爸靠着电视机睡。后来我弟出生了,我弟睡我左边,我们一家四口,挤在这个小炕上,虽然略显拥挤,但天冷的时候,倒也非常温馨暖和。
烧炕也是个技术活。有时柴火没选好或者技术失误,炕半夜就冰了,把我和我弟冻得缩成一团。这时候,我爸就得冒冷下炕,再给炕洞里烧些柴火。
有时,柴又塞的太多了,躺着感觉特别烫屁股。正睡觉着,闻到一股猛烈的焦糊味,我妈赶紧把褥子揭盖,只见褥子已经被烤焦了一片,焦黄焦黄的。草席都差点烧着了。
和我家的炕不同,姥姥家的炕是直接连着灶头的,中间有一面墙阻隔,墙中间掏个方洞,方便烧锅的人和坐炕上的人及时交流,也方便吃饭的时候,直接把饭经过这个洞,从锅头递到炕上的人手里。
记忆里,姥姥家的炕一年四季都是热乎乎的,包括夏天,毕竟每天都要烧锅做饭。饭做好了,炕也热了,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大程度省时省

姥姥在案边用力地擀着面,姥爷拉着风箱烧着锅。我们几个小孩在炕上玩。时不时头还要从墙上的洞钻出头来,趴在洞边,看看姥姥正做啥好吃的。
这时,姥爷总会很紧张地让我们小心点,烧锅的时候不敢靠洞太进,害怕我们掉到锅里。
墙上这个方形的洞,我忘了方言叫啥了。
姥姥总爱给我们讲前车之鉴,让我们在炕上玩一定要注意安全:“隔壁村有个娃,他爸妈都出去打工了,他爷他婆在家带娃。有次他婆做饭呢,锅里还烧着水,娃趴在炕边这个洞上玩。他婆没注意,娃一不小心翻了过去,直接掉到了锅里,热水把娃烫得都没个人模样了。”
姥姥说的这个娃,我后来在街道上见过,确实已经面目全非。
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放假的时候邀请我俩表妹来我家玩。晚上大家睡大通铺,在炕上打闹。
每当这时,我妈总会象征性训斥几句:“你几个包(音译)跳咧,不敢给咱把炕跳塌了。”
炕这么结实,咋能跳塌呢,我们继续玩我们的。但后来的惨痛事实证明,炕真的会被跳塌。
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一个炕上要挤大大小小六个人,显然是挤不下的。我爸只能下炕,到大屋的床上去睡。
正睡着,听到扑通一声,我妈被惊醒,赶忙迷迷糊糊数人头:1,2,3。诶,咋还少个娃?往炕底下一看,原来是我弟被挤得掉下去了。
天一冷,晚饭都是在炕边吃的。炕边铺了一溜瓷砖,把碗碟摆到炕边上。我和我爸盘腿坐炕边,我弟爱跪着坐,我妈一般侧着坐炕边上,方便下炕。我爸常打趣我们跟日本人吃饭似的,坐着吃。
饭菜的汁水总会不小心溅到炕边的褥子上,时间久了,褥子外侧都黑的包浆了。搁现在的卫生条件,是万万不能忍受的。
吃完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跟着爸妈一起坐炕上看电视。坐着坐着,就困得缩到了被窝里侧卧着身子看。
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家换了个大一些的彩色电视机,还装了有线电视,能收到的电视台多了不少。
有天晚上正在睡觉,却被一阵嚎叫声吵醒,原来是村里一个疯子在外面唱戏。那时四面漏风的窗子也不隔音,我们全被吵醒了。睡不着了,我爸无奈打开电视,都已经十二点多了,很多台都休息了,一换一个雪花屏。
我爸不停换台,没想到兴平台还在放电影。电影搞笑极了,是演的打日本鬼子的,我们全家都看得津津有味。那部电影,直到后来我再看到,才知道就是很经典的《举起手来》。
第二天早上,我妈还回味无穷:“还得感谢堡子那个瓜瓜,不然咱还把这么好看的电影给错过了。”
08年我们盖新房后,延续了关中农村厨房布局,灶台和炕相连,中间用墙阻隔。不过这时候的新炕,就只有我爸妈睡了。在我们的新房子里,我和我弟都有了单独的房间。一楼最大的卧室是我的,旁边小的是我弟的。睡眠工具也从炕变成了床。
冬天在我的新卧室里睡觉,只能靠电褥子取暖,热量仅存床上,睡得人口干舌燥但并不太暖和。炕就不一样了,热度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炕上的空气也是暖和的。
每年的大年三十,看完春晚,我和我弟也不想回自己房间睡,想和爸妈挤在炕上。“你俩都多大了?小的时候咱炕还能挤下,现在你弟长得都比你爸还高了,咱这小个炕咋能挤得下么!”
“挤不下硬挤,我就要睡炕上。暖和。”我少见地撒娇道。其实炕没小多少,只是我们长大了。
2020年底,我家准备动工做民宿,我爸带着工人把灶台挖了,换成了现代灶具,但炕依旧保留着。

冬天坐炕上吃我妈做的拔丝红薯
烧炕总会把墙熏黑,影响民宿形象。我家的炕,就再也没有烧过了。后来有一阵子治理秦岭环境污染,不让每家每户烧炕了,每家的炕洞,都被用水泥封上了。
直到现在,那个炕还在,不过冬天给上面铺的电褥子。每次有年龄大点的顾客瞥见我家炕,还不免惊喜一番,顺便参观怀旧一下。
虽然炕失去了灵魂,但气氛还在。大冷天我们全家还是会偶尔围坐在炕上吃饭。不过为了讲卫生,是把桌子直接放在炕上。
炕,在北方就是冬日氛围感神器。一家人围坐在炕上,屁股底下热气升腾。在外面闯荡受的委屈和辛苦,在这四四方方的大炕上聊一聊笑一笑,一切烦恼尽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