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孙中山故居:揭秘中山市的文化根脉
探访孙中山故居:揭秘中山市的文化根脉
孙中山故居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出生地和童年居所。这幢建于1892年的两层楼房,不仅是孙中山长兄孙眉汇款由孙中山主持建成的,更是一处承载着中国近代史重要记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色:中西合璧的百年见证
故居坐东向西,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外墙仿照西方建筑风格,上层设有七个赭红色装饰性的拱门,屋檐正中饰有光环,环下雕绘一只口衔钱环的飞鹰。而内部则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间是正厅,左右分两个耳房,四壁砖墙呈砖灰色勾出白色间线,窗户在正梁下对开。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既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又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故居正门上挂有一副对联,曰:"一椽得所,五桂安居。"据传是楼宇落成后孙中山亲笔撰写的。庭院右边设有一口水井,水井的周围(约32平方米)是孙中山诞生时的旧房所在地。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就诞生于此。
文化价值:历史记忆的实物载体
故居正厅摆设是孙中山亲自布置的。1883年,他从檀香山带两盏煤油灯回来,放置在桥台上。右边耳房是孙中山卧室,当年所用的大木床、梳妆台和凳等,仍旧摆放着。1892~1895年、1912年,孙中山都曾在此住过。二楼南边,是孙中山的书房,墙上挂着孙中山十七岁时的照片,室内有孙中山日常使用过的书桌、台椅、铁床。1893年冬,曾在此书房草拟《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1895年与陆皓东在此书房商讨救国方略。
故居庭院左边,栽植一株酸子树,孙中山1883年从檀香山带回来种子亲手栽种的,生势茁壮茂盛,右边是砖砌的花台。庭院前的大榕树,是孙中山童年时代常常听参加过太平军的冯爽观老农民讲述太平天国将领反清故事的地方。
保护与传承:文化记忆的延续
近年来,中山市政府高度重视孙中山故居的保护工作。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在中山举办,期间推出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发展大会、《广东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图片展》、孙中山史迹博物馆研学游径首发团活动等,进一步提升了故居的影响力。
同时,中山市还通过出版《中山文献》、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式,深入挖掘和传承孙中山文化资源。《中山文献》收录影印海内外收藏有关香山(中山)的古籍文献、民国文献、孙中山文献逾800种及历史档案3640件,超过13万页,初步拼接起散落海内外的中山古籍地方文献的版图,是中山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出版工程。
孙中山故居不仅是伟人的出生地和童年居所,更是一处承载着中国近代史重要记忆的文化遗产。它见证了孙中山先生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的人生历程,也承载着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自由、民主的奋斗精神。今天,当我们走进这座百年故居,仿佛还能感受到孙中山先生当年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奋斗的激情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