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黄河入海口:从盐碱地到国际湿地的生态蝶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黄河入海口:从盐碱地到国际湿地的生态蝶变

引用
人民网
7
来源
1.
http://env.people.com.cn/n1/2025/0116/c1010-40402838.html
2.
https://theory.gmw.cn/2024-10/14/content_37613812.htm
3.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04/16/nw.D110000renmrb_20240416_1-15.htm
4.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50105/8e6fd18ef68f4d289ee1d585a716b125/c.html
5.
http://wap.sdein.gov.cn/hbyw/202412/t20241204_4775404.html
6.
https://www.gov.cn/lianbo/difang/202408/content_6966833.htm
7.
http://www.cenews.com.cn/news.html?aid=1190465

黄河入海口,这片被誉为“鸟类国际机场”的湿地,近年来通过持续的生态治理,已成为373种鸟类的安居之所。从曾经的盐碱地到如今的国际重要湿地,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变迁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就。

01

生态治理的“加减乘除”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治理,是一场涉及水沙关系、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系统工程。保护区实施了多项创新性措施,包括:

  • 机制“加法”:建立“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测。同时,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配备592名湾长及巡湾员,确保每处海湾都有专人专职管护。

  • 污染“减法”:全面整治入海排污口,累计整治1573个。创新海水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指导企业加强环境管理,确保污水排放达标。

  • 效能“乘法”:利用5G、智慧感知等技术,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效率。建设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 负担“除法”:清理互花米草13.1万亩,退耕还湿7.25万亩,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本土植物5.2万亩,有效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

02

生态改善的显著成效

经过持续治理,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保护区鸟类从187种增加到373种,其中包括26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黄河口湿地已成为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

  • 水质持续向好: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5.6%,连续5年水质优良率100%。黄河入海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几近绝迹的黄河刀鱼、江豚重现黄河入海口。

  • 湿地生态有效恢复:自然植被覆盖率达55.1%,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通过生态补水工程,引水能力从不足40立方米/秒提高到131立方米/秒。

03

未来展望:打造人海和谐的美好家园

黄河入海口的生态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保护工作仍在持续深化:

  • 美丽海湾建设:东营黄河口湾区入选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正在争创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 亲海空间拓展:打造兼具生态、休闲、游憩等功能的滨海空间,如太公岛湿地公园、海洋美学馆等,让市民和游客更好地亲近海洋。

  • 持续监测与保护:通过河湖湾智慧监管平台,实现24小时动态监控,形成常态巡湾、问题报告、整改落实、归档销号闭环监管链条。

黄河入海口的生态治理实践,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质量,也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生态保护经验。这片曾经的盐碱地,如今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