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背后的那些神秘传说
紫禁城背后的那些神秘传说
紫禁城,这座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皇家宫殿,不仅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居所,更是一座承载着无数传奇故事的神秘城堡。从午门到太和殿,每一处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宏伟的宫殿,探寻它背后那些令人惊叹的故事吧!
紫禁城的建筑布局
紫禁城的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成就。其整体布局遵循“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前朝后寝”的原则,中轴线贯穿整个建筑群,展现了和谐之美。
“背山面水”即紫禁城的北面为景山,南面为内金水河。景山是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南北方向狭窄,很像一座屏风。内金水河经城隍庙蜿蜒向南,过武英殿转而向东,过太和门、文渊阁,从东南角楼下流出紫禁城。内金水河与景山相呼应,形成了有山有水,山水协调的审美意向。
“负阴抱阳”即紫禁城内所有重要宫殿面南而立。这种布局形式有着地理学上的科学意义:我国的黄河流域处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成高气压,有长达数月的偏北风;夏季高气压中心转向东南太平洋上,来自南方致雨的季风,使得温度上升、暑气逼人。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建筑朝正南方向最为适宜,北侧封闭以利于御寒,而南侧开设窗户则利用阳光照射和夏季通风。
“前朝后寝”即从建筑功能分区角度讲,紫禁城的布局包括前朝执政区和内廷生活区。前朝三大殿占地面积大,在紫禁城内自成一个庞大的格局。三大殿采用高达8.13米的三层台基,可突出建筑的雄伟、高大,形成与紫禁城内其他建筑显而易见的对比,突出其非同一般的地位。不仅如此,三大殿建筑富丽中见典雅,精美中见端庄,凸显出天子的威严。三大殿不但是紫禁城的中心,而且也是北京城的中心,其中轴线南迄永定门,北至钟楼,成为一条笔直的中线。在这条轴线的两旁,依次对称而又有序地排列着功能较为次要的建筑。内廷生活区对称布置,纵向排开,以东西六宫最为明显。这些建筑以东西二长街及各宫前巷道纵横分隔,构成了条条街巷、座座门墙相通又相隔的布局。每座宫殿平面呈正方形,周以每边长约50米的高墙,布局为两进院的三合院形式,前殿后寝,均有配殿,严格对称。东西六宫与三大殿形成刚和柔、阳和阴的和谐统一之美。
龙的元素
紫禁城中的龙元素无处不在,从建筑到生活用品,龙的形象以各种形态出现。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神秘、神圣和吉祥,作为“真龙天子”的居所,紫禁城中的龙元素自然格外丰富。据统计,仅太和殿内外就有上万条龙的图案。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等级最高的建筑,也是龙元素最为集中的地方。殿内天花藻井、雕梁画栋、门楣窗棂,目光之所及,龙的身影无处不在。太和殿内宝座上方就是著名的蟠龙藻井,正中是一条巨大蟠龙,四周飞腾着16条小金龙,栩栩如生。面积达2377平方米的太和殿,由72根巨柱来承重,每一根直径超过一米,高度达到12.7米,居中的6根,采用沥粉贴金的独特工艺装饰,光彩夺目,6条巨龙盘旋而上,气势恢宏,神秘庄严。太和殿里不同建筑部位的龙,造型为我国古代艺术品的精华,工艺为古人智慧的结晶,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
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矗立在三重汉白玉石龙墀上,龙墀石栏立有望柱1480根,栏板1414块,每根望柱上均有蟠龙浮雕。栏檐边伸出巨大的石雕龙头,共1142个。而三大殿前后御道,铺设有雕刻精美的龙陛。
保和殿后面的云龙大石雕,在一整块巨石上雕刻着9条游龙,堪称故宫龙雕之最。那块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达200吨的汉白玉,来自房山大石窝。在没有吊车、装载机等机械设备的年代,明代朝廷征调民夫2万余人,在大石窝到紫禁城100多里的道路两旁,每隔一里打一眼井,等到寒冷的冬季,取井水泼洒路面。结冰后,以骡马拖拉装载巨石的旱冰船。那块汉白玉毛坯料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运抵京城,耗时28天,经过雕饰后用在了紫禁城宫殿。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紫禁城宫殿时,拭去原有纹饰重新雕镂,镶嵌在了保和殿后面的御路上。那条御路上的石雕分上、中、下三块,最下方的便是以房山大石窝汉白玉雕刻的,为故宫最大的一块石雕。石雕上的9条龙腾飞于流云之间,构图严谨,气势磅礴。有人打趣说,那9条游龙是故宫里最昂贵的龙,因为从大石窝到故宫的运输费用,就高达白银11万两。
另一个9条龙聚集的地方为九龙壁。那是一面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建造的,因影壁上雕刻9条龙而得名。九龙壁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与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并称“中国三大九龙壁”。墙面上的9条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墙面20厘米,看上去立体感很强。纵贯壁心的奇石将9条蟠龙分隔在5个区域,黄龙居中,周围有蓝龙、白龙、紫龙,姿态皆活灵活现。
故宫的龙不仅腾飞于殿宇,在服饰、家具、杯盘器皿等生活物件上,也比比皆是。此外,在皇家收藏的历代文物中,同样存在大量龙纹及龙形图案。那么,故宫究竟有多少条龙呢?也许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有人说,大约有5万条。依据是,故宫号称有9999.5间房子, 以平均每间房子5条龙计算,大概是这个数目。这不过是一个大胆的推测而已,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有意义的是,从那些龙的造型中,可见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及敬业精神。
午门的特殊地位
午门作为紫禁城的正门,其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观众需提前预约,并携带有效证件从午门检票入院。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体现了紫禁城作为皇家禁地的威严。
故宫博物院实行实名制售检票,中国内地观众仅可使用身份证,非中国内地观众请使用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护照订票、检票。故宫博物院不售当日票,所有观众 (含享受优惠政策的观众及陪护人)须实名预约参观,年票观众须至少提前一日登记参观。同一证件每个参观日仅能预约一张门票。观众务必携带预约时使用的有效证件原件由午门(故宫南门)检票入院。
午门在古代可不是随便进出的,它的使用大有讲究。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也是皇帝出入的主要通道。在明清时期,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等少数皇室成员才能从午门的正中门洞出入。其他官员和侍从只能从两侧的门洞进出,且有严格的等级区分。这种制度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历史传说与文化内涵
紫禁城中不仅有代表庄严威武的龙,还有众多禀性各异,嗜好不同的“龙之九子”。在紫禁城的屋脊、坡角等建筑部位,都能找到它们可爱的身影。那么,这些造型各异的龙子们肩负着怎样的重任?又有怎样的寓意呢?
行走在故宫里抬头仰望,你会发现所有建筑连廊的横脊两端都有两个身背宝剑的瑞兽,他们就是龙的九子之一:鸱吻。据传,鸱吻好吞,能防火避灾,中国古代建筑大都是木质结构,因此绝对少不了它。沿着鸱吻向下看,所有的竖脊的下端都驮着一个龙头,俏皮可爱,它叫嘲风,也是龙子之一。嘲风爱冒险,喜欢眺望,把它放在殿角,希望它能保一方平安。您再看围绕在汉白玉台基四周的这些向外伸展的石雕龙头,您知道有多少个吗?答案是1142个,它也是龙的九子之一,叫螭首。它可是故宫重要的排水系统,哪怕暴雨如注,也不用担心积水问题,还能观赏难得一见的“千龙吐水”的珍贵场景。很多游客到故宫来参观的时候,都喜欢找找屋顶上的脊兽,太和殿作为故宫里等级最高的宫殿,脊兽的数量达到了10个。其中,排行第7的也是一位龙子:名为狻猊。
龙子形态各异,各司其职。宫殿屋脊上“坐着”的神兽叫“龙吻”,相传是龙的九子之一。它四爪腾空,怒目而视,张口朝向正脊,背上还插着一柄宝剑。他们是消防战士,日复一日地在屋顶值班,全神贯注地监视四周,一旦发生火灾,立即降雨灭火。故宫建造时没有钢筋混凝土,也没有一根铁钉,全部为木质结构。这种建筑抗震性能好,但最大的弊端是怕火。偌大的故宫,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龙吻”责任重大。当然,这只是一种象征,万一发生火灾,还得靠消防队。宫殿天花板上的蟠龙藻井,饰以荷、菱等藻类水生植物,也是以水压火的意思。屋顶是制高点,由“龙吻”值守,而宫殿内部就靠蟠龙藻井了。藻井的造型为上圆下方,圆代表天,方代表地,正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含有“从人间通向天庭”的意味。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只有最尊贵的建筑才能使用蟠龙藻井装饰。当然,再尊贵的建筑也怕火,好在井里有水。金銮殿龙椅上缠绕着九条龙,寓意九五之尊。古人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最高,五居正中,所谓九五之尊,意为至高无上,又处于核心位置。
紫禁城不仅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更是无数传奇故事的发源地。从午门到太和殿,每一处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紫禁城的建筑布局、龙元素以及历史传说,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紫禁城,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