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保护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古村落保护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中国最美乡村”上饶婺源古村、“千古第一村”抚州流坑古村、独特的八卦造型村落吉安钓源古村、“花田喜地”南昌安义古村群、“明清古建筑活博物馆”赣州白鹭古村……行走在赣鄱山水之间,每一个转角,都有可能和一处千年古村不期而遇。
这些古村,留住了乡愁,留住了传统文化的根脉,也留住了一笔来自先民丰饶的财富。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浪潮中,许多传统村落正面临着消失的威胁。据统计,我国传统村落的数量已从2000年的360万个锐减至现在的200万个,平均每天有1.6个村落消失。
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家层面的保护工作正在加速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推动传统村落纳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截至目前,我国共有81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实施了挂牌保护,16个省份将5028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保护55.6万栋传统建筑,传承发展5965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保护工作强调“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原则,坚持村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助力,护住传统村落中各类文化遗产的“形”,守住传统村落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魂”。
保护实践中的探索
在具体实践中,各地积极探索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杨家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个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古村,曾经因为经济落后、设施差,78户人家一度只剩下10多户人。2020年8月,重庆市住建委启动保护发展项目,通过设计下乡、村民参与等方式,让古村“返老还童”。
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与村民充分沟通,既保留了传统巴渝民居的特点,又改善了居住条件。比如,房屋外观修旧如旧,内部则增加了现代化设施;院坝采用花岗石和老石板混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满足现代使用需求。经过两年的改造,杨家槽重新焕发生机,常住村民已增加至30多户,还吸引了外来游客,延续数百年的烟火气正在回归。
保护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然而,在保护工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资金短缺是首要问题。虽然一些地方通过财政补助、社会资本引入等方式缓解了资金压力,但总体而言,保护资金仍显不足。江西省婺源县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包括财政投入、乡村振兴资金整合、上级专项资金、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贷等,但仍有许多地方因资金短缺而难以有效推进保护工作。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一方面,村民对现代生活的需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要求之间存在冲突;另一方面,过度商业化倾向威胁着传统村落的文化原真性。一些地方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拆旧建新、毁真造假,或者一味模仿、胡乱搭配,将不是本地区的建筑样式、节庆民俗等挪至本地,破坏了传统村落的原真性和独特性。
未来方向与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建立更加科学的保护机制。对传统建筑进行分级分类保护,明确保护更新技术细则。在保持风貌协调的前提下,允许必要的改造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二是完善资金保障体系。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如设立传统村落保护基金、创新金融产品(如“古屋贷”)、引入社会资本等。
三是注重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避免过度商业化,保持文化原真性。深度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将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语言艺术等纳入保护范畴。
四是加强统筹协调。打破部门壁垒,形成保护合力。通过县一级多部门资金归集和项目整合,制定一揽子行动方案。
五是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建立多方利益保障机制,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方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增值收益。同时,注重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避免盲目重建仿建。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活着的遗产、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今天,保护好这些传统村落,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留住我们的乡愁记忆。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村民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